冯守坤,是菏泽定陶皮影的传承人,从四岁起就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演皮影。“定陶皮影”起源于清朝末期张湾镇后冯村,距今有二三百年历史。冯守坤告诉记者,相对于山东其他地方皮影而言,定陶皮影以地方戏曲为主,在山东皮影艺术中独树一帜。(齐鲁网发 田冉 摄)
皮影戏起先是祖先自娱自乐的一种玩具,用上乘的牛皮,精心雕刻成喜剧人物、动物和自然景物等道具,借助灯光将这些道具的投影打在幕布上,人在幕后双手操纵,边舞边唱,村民观赏纷纷称奇,随后便逐步演变成一种民间演出形式。(齐鲁网发 田冉 摄)
定陶皮影,最关键的是在唱戏时使各类皮影在幕布上动起来,在皮影界,这叫“拿人子”。冯守坤介绍,要拿好“人子”,不仅要熟悉每一部戏剧,清楚每个人物何时出场,配何背景,还要根据剧情、人物的唱腔、音乐的节奏配上准确的动作,这样,皮影戏看起来才栩栩如生。(齐鲁网发 田冉 摄)
皮影戏,多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等题材,以《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尽管过去这么多年,冯守坤老人依然记得大部分剧目。(齐鲁网发 田冉 摄)
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像模像样的皮影戏剧团才算成立,这成为冯氏家族赖以养家糊口的生存方式。冯守坤从小得到父亲和戏班子里其他师傅的精心调教,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在戏班里独当一面。冯家皮影班除了在当地演出之外,足迹遍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齐鲁网发 田冉 摄)
文革时期,村里要清理、火烧“封资修”的东西,担任村民兵连长的冯守坤只好表示“忠心”,上缴了一部分皮影道具。夜深人静的时候,冯守坤又从队部悄无声息地将他的“宝贝”抱回家,秘密隐藏了起来。(齐鲁网发 田冉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定陶皮影戏剧班解散。从此,这些皮影人物造型道具也被冯守坤压进箱底,偶尔没事时才拿出来晾晾,以防虫蚀。原有的1000多套皮影,仅剩下250余套,大多数皮影己褪色破旧。一些文物贩子也打起了定陶皮影的主意,他们辗转来到冯守坤家中,说愿意出高价购买定陶皮影,但都被冯守坤当即回绝了。冯守坤说,这是老祖宗给留下来的“宝贝”,给多少钱都不卖。(齐鲁网发 田冉 摄)
2008年6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后冯村传开,定陶皮影在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登门拜访的来了,录像、录音、拍电影的多了,借皮影道具去展览的也多了,那阵子好不热闹,把老冯忙活个够呛。冯守坤心想,这祖辈传下来的皮影,到他这一辈可总算熬来春天了。(齐鲁网发 田冉 摄)
最后冯守坤盼来的依然是失望。皮影剧团筹建资金、场地没有落实,就连学徒都难以寻觅。村里一位老师傅道出了皮影目前的无奈,“现在没人愿意学这东西了,一是学练皮影太苦,二是尽管有几个想学这门艺术的但感觉不如外出打工好,日久就形成了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齐鲁网发 田冉 摄)
如今,祖传的定陶皮影“宝贝”被冯守坤老人尘封在墙角的箱底,偶尔没事时才拿出来晾晾,以防虫蚀。(齐鲁网发 田冉 摄)
冯守坤成为菏泽定陶皮影最后的守望者,心中有他说不尽的失落与难过。他真心的希望,祖传的这些宝贝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希望定陶皮影还有“戏”。(齐鲁网发 田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