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光辉
2014年08月15日09: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凡的“数据迷”
■“数据背后是安全,丝毫马虎不得”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航天发射,尤甚。
如同化验数据可帮助医生为病人看病一样,测控数据可帮助科技人员查找火箭飞行过程中的问题。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数据专家”,车著明就是为火箭飞行“诊脉”的人。
1995年1月26日,长二捆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49秒后凌空爆炸。这是车著明到发射中心后第一次、也是20多年来唯一一次在现场观看火箭发射。
49秒钟的飞行数据,像用刻刀深深地刻在了他心里。从那时起,他远离了烈焰奔腾的发射场,甘愿退居幕后,用精心演算的数据为火箭腾飞保驾护航。
每次航天发射,车著明总是最先出现在安控岗位,负责监控火箭起飞后的速度、高度、温度等速变参数,为实施安控提供重要判据。
2010年1月17日,一颗北斗卫星在基地发射升空。起飞50秒后,安控显示屏上的曲线突然出现连续跳变,几次突破实施安控的极限,安控机房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就在大家会商是否按下自毁按钮时,车著明镇定地作出判断:“火箭没问题,是跟踪测量设备数据不准。”果然,8秒钟后,曲线恢复了正常。他凭着对数据的精准把握,将危机消弭于无形。
对枯燥的数字,车著明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被同事们誉为“数学活字典”。
2011年8月,中心受命执行一次航天器跟踪测量任务,几位年轻人在处理航天器飞行高度数据时遇到麻烦,计算出的飞行高度甚至出现了负值。难题交到车著明手中,他信手抓起纸笔边写边画,白纸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按照他的算法得出的数据处理结果,完全满足跟踪测量精度要求。
在航天领域,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一般运行在距地球数百公里的低轨道上;而有些通信、导航卫星的飞行轨道则距地球数万公里。车著明发现,发射低轨道卫星的火箭,遥测参数与外测参数基本一致;而发射高轨道航天器时,两组数据却大相径庭,选用哪组数据进行导航控制就变得十分困难。
通过对成千上万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他论证建立了全新的数学模型,提出“航天器飞行数据融合处理方法”,使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初始轨道预报精度由数百公里减小到几公里,从而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寿命1年以上。
在任务总结会上,车著明是最爱“放炮”的一个。不管在场的是领导还是专家,他都直来直去、不惧权威;不管涉及的是测发、测控、通信还是气象,他都锱铢必较、刨根问底。有人说他“傻实在”“管得宽”,他不服气地说:“航天是个大系统,哪能只管‘一亩三分地’?我给他们提问穷追不舍,是为了确保每一次发射成功!”
平凡的“永动车”
■“记得住航天数据,却记不清妻子生日”
“车著明,如同一辆永不减速的大车,奔驰在数据王国的神秘世界里,无论面前的障碍多么艰险,无论脚下的道路多么曲折,他的目光永远遥望星空,他的心永远归属航天。”这是在“感动西昌年度人物”评选中,嘉宾授予他的颁奖词。
高级工程师赵梅和同事们都说,老车,就是一辆永不停歇的大车。
扎根山沟21年,天天和数据打交道,车著明的生活里,没有色彩斑斓,只有数据作伴。在基地,车著明被大家誉为“数学天才”。但是,这位“数学天才”记得住繁琐复杂的数学公式、成千上万的常用数据,却记不住妻子的生日、儿子的班级,甚至记不住自己的手机号码。
20多年来,他和家人一同出游的次数屈指可数,好不容易单位安排他带家属去疗养,到了景区,他却待在宾馆演算公式。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身体。不惑之年就已是满头白发,头晕、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缠身。
“做着最为复杂的工作,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中心领导这样形容车著明。车著明负责的科研项目经费动辄上百万,却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私人开支;简陋的家里摆着20年前结婚时添置的家具,破旧的沙发还是一位同事送给他的;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跑步,行头是一成不变的跨栏背心、黄胶鞋;从事的是高科技工作,用的手机却是儿子几年前淘汰的……
“父亲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地影响了我。”儿子车云力,已成为一名四川大学国防生。记者看到,他的微博这样写着:“不知不觉,我就活成了你的样子!”
在刚翻译完成的书稿《深空探测器》中,车著明写道:“人类文明不应消失在太阳系的消亡中,我们应该在这之前,设计好试验好我们的世界方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人类永恒的乐土,并播撒人类文明的种子。”
这是车著明的梦,他一直在追梦的路上。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5日 06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