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一篇报告文学传遍全国,家喻户晓——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瘦弱的“书呆子”闯入了人们的眼帘,他就是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而早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发表两年前,复出的邓小平就知道陈景润其人,并已经通过相关渠道,要求中国科学院支持陈景润的研究工作,关心他的生活。
从50年代末开始,陈景润作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专心致志地进行数学研究。他遨游在充满数字、公式和符号的数学王国里,兴趣盎然,如醉如痴,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距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正当陈景润对这一成果并不满意,决定向尖端奋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中国科学院,陈景润被视为“资产阶级黑线人物”和“白专道路的典型”,顺理成章地成为专政对象,被关了起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景润一颗探索科学真理之心忠贞不变,演算“哥德巴赫猜想”之痴心不改,他仍抓紧时间,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地学习和演算。简陋的床板就是他的写字台,借着昏暗的光线,他伏在床板上贪婪地阅读、思考。通过不停歇地演算,他大大简化和改进了原来的证明,使“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发表“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他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但在国内,他却继续被视为不合群的不懂政治的怪人,被当作走“白专道路的典型”。
1974年邓小平回到中央工作后,面对科技界是非颠倒,科技人员受压制、迫害的状况,他很激愤,决心加以纠正。9月26日,在听取中科院的汇报时,邓小平对许多知识分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矢志不渝地坚持从事科学研究的爱国敬业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还特别提到了陈景润。
邓小平大胆地肯定了陈景润不是“白专”。他说:“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一件大事。”“现在科研队伍大大削弱了,接不上了。搞科研要靠老人,也要靠年轻人,年轻人脑子灵活,记忆力强。”“这一段时间一些科研人员打派仗,不务正业,搞科研的少。少数人秘密搞,像犯罪一样。陈景润就是秘密搞的。这些人有点成绩,这究竟算是‘红专’还是‘白专’?像这样一些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人,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邓小平认为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得到大力褒扬。之后,陈景润成了邓小平的重点保护对象。邓小平亲自过问陈景润的问题,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帮助陈景润解决实际问题。
1975年胡耀邦主持中科院日常工作后,在一次干部大会上,他当众提到了陈景润。他说:“现在对陈景润的争论应该澄清了吧。陈景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有。他那么刻苦地钻研数学,有了那么大的成绩,不值得学?”
胡耀邦甚至动情地说,“他刻苦钻研,而且有成就。在这一点上,我跟他比,觉得惭愧,惭愧得很哟!……假如我们讥笑他,我们站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是决不能含糊的。陈景润政治上不好?能不能这样讲?我觉得不能这样讲。如果百家争鸣,我作为一家,不同意这个意见。”
不仅如此,胡耀邦还带人亲自察看了陈景润6平方米小房间的所在地——中关村88号楼单身宿舍。说是单身宿舍,实际是中科院数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声学所等几个所共用的一座5层的筒子楼。每层楼道两旁摆满了炉子,整座楼显得拥挤而狭小。胡耀邦看了这种状况,急得在楼道里走来走去,连声说:“这样的居住条件怎么能行?要想办法解决一下。”他提出要好好改善一下陈景润的居住条件,好让这位数学天才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胡耀邦的关心下,数学所终于为陈景润调整出一间16平方米朝南的房间。陈景润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谢谢领导,我现在的住房已经很好了,大家住房都很紧张。我只有一个人,这就够好啦!”苦惯了的陈景润并不觉得简陋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只要能让他安静地搞自己心爱的数论研究,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1977年,邓小平再次复出。从陈景润的身上,邓小平感觉到抓知识分子工作的迫切性,他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历史发展到今天,知识、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他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陈景润。
1978年3月18日,乍暖还寒,酝酿了8个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陈景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500多名科技界代表一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大声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会议期间,他还特地接见了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陈景润幸运地位列其中。
当邓小平向陈景润走来,微笑着向他伸出了手时,陈景润佝偻着背急步上前,用双手紧紧握住了邓小平的右手。千言万语,尽在这无声的一握之中。陈景润孩子似地笑着,邓小平亲切地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并且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尽量给陈景润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这是科学大会上最动人的一幕。摄影师把这一瞬间化为了历史的永恒。“我和邓小平同志握手啦!”陈景润当天就把喜讯告诉了数学所的所有同事。这是陈景润最为幸福、激动的一天。
邓小平一直强调要做好科技人员的后勤工作,为了支持科技人员专心搞科研,他表示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和细致安排。在邓小平的促动下,科技人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后勤保障很快得到改善。陈景润更是千千万万个科技人员中的幸运者,他有幸感受到了邓小平这位“后勤部长”的直接的、细致入微的关怀。
科学大会之后,陈景润迎来了喜讯不断的春天,而这都离不开“后勤部长”所抓的一件件实事。陈景润后来有什么困难,都毫无顾忌地向邓小平写信反映,邓小平每次都是有求必应。陈景润的科研任务很重,却又没有助手,1981年邓小平亲自批示:“可否为其配一秘书,以分其劳。”邓小平的指示很快得到落实,中科院给陈景润破格配备一名秘书。
80年代初陈景润结婚后,妻子由昆仍在武汉工作,两地分居。由昆来京生孩子时,一家三口与保姆挤住在一套很小的两居室里,居住环境较差。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做了批示:一周之内,请给陈景润解决问题。不久,陈景润一家搬进了新住所,由昆从武汉调进北京,陈景润也升为一级研究员,月薪从89.5元加到了149.5元,另外还有50元津贴,相当于行政十级工资。这时候的陈景润精神焕发,虽然已近半百,看上去却像个小伙子。他留着整齐的小平头,身穿绿军装,过去的熟人都说,陈景润完全换了个人。
1984年陈景润患帕金森氏综合症。这年国庆时,陈景润的病情还相当严重,双脚疼得厉害,小脚趾不能沾鞋。为了能在举国同庆的时刻看上小平同志一眼,陈景润硬是把左右脚的鞋换过来穿,在无人照护的观礼台上站了整整一个上午。既是医生又是妻子的由昆,一直担心陈景润的身体吃不消,没想到他异常兴奋,完全忘却了病痛。由昆心里明白,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关怀和陈景润对小平同志的感情,陈景润是支持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