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精神不朽 恒久传承

2014年08月11日10:21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精神不朽 恒久传承

(一)三湘大地,老典型群星璀璨。

也许他们的事迹有些久远,但从未走出我们的记忆;也许他们的背影有些模糊,但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

在这片用热血和忠诚铸就的土地上,在湖南人民奋斗不息、蓬勃向上的壮丽事业里,始终流淌着历久弥新、代代传承的伟大精神。

(二)从6月中旬开始,本报派出10余路记者,走进老典型,探寻他们昨日的辉煌与今天的发展。

为期1个多月的采访,一个个壮怀激烈、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时常泪流满面。老典型的精神,给我们留下耀眼夺目的岁月之“金”。

它闪耀灿烂光芒穿越时空而来,成为三湘大地一首首催人奋进的长歌史诗;

它历经风雨磨砺屹立时代潮头,用热血和坚韧树起一面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

(三)走近老典型,就像在听一首感人的老歌。

罗贻斌,安乡县老县长。当年他有“3件宝”:单车、胶鞋加草帽。凭着这“3件宝”,他踏遍全县。30年前他因病去世时,仅给家里留下300元积蓄,全家挤在上世纪60年代搭建的2间茅屋里。

桑植县毛垭村的党员干部们,为了把300多根、每根半吨重10多米长的水泥电杆抬进毛垭,在18年前的冬天,每人喝上一碗热辣辣的包谷烧酒,咬着牙跳下冰冷的沙龙潭水,一根一根地将水泥电杆运过水潭。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那些鲜活的湖南人,生动的湖南事,汇聚成岁月长河中一个个让人难以忘怀的音符,引发三湘儿女强烈的内心共鸣。

(四)走近老典型,就像在读一本厚重的书。

这本书,诠释出“坚韧与奋斗”的含义。上世纪60年代末,新田人民凭借一副副铁肩和一双双勤劳的手,开百亩大丘,架千米引水槽,一举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几多拼搏,几多豪迈!

这本书,标注出“平凡与伟大”的坐标。1965年,18岁的湘乡姑娘戴中桂刚刚订婚就参加了修建韶山灌区的战斗,她先后三次推迟婚礼,直到所有工程结束才步入婚姻殿堂。

这本书,分辨出“小我与大我”的价值。累倒在“挂壁天路”修筑工地上的吉首市十八湾村老党员麻国任,临终时没有给妻儿叮嘱家事,只说出这样的遗言:“把我埋在路边,我生不能修好路,死也要看着公路进村!”

这本书,彰显出“创新与图强”的魅力。上世纪80年代开始,龙山县塔卧镇4000多位石匠跳出湘西大山,南征北战闯市场,从塔卧走向世界,在路桥建筑工程上屡创奇迹!

(五)我们追寻老典型精神的现实意义,不仅是为了向那些曾感染一代人、激励一代人的老典型致敬,更是要从中发现老典型历经风雨、精神永驻的秘诀。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一个个老典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开拓,敢于争先,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用行动书写着生生不息的新故事。

我们追寻老典型精神的现实意义,不只是为了呈现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精神样本,更是因为,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时期,我们仍需要这种精神滋养和精神传承。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变图强……老典型所蕴含的崇高精神,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光辉,更是湖南精神的集中体现。

(六)今日湖湘,百舸争流,万马奔腾。

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也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

我们直面推进改革开放、建成全面小康的诸多挑战,世情、国情、省情深刻变化,改革攻坚、小康路上的硬骨头还很多;

我们要回答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这一重大命题,党员干部应以什么样的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我们面临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思想道德领域的侵蚀,亟须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唱响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弘扬老典型精神——

我们要发扬老典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奋斗精神,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迎难而上,求变图强,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取得新突破,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奋力建成全面小康。

我们要发扬老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我们要发扬老典型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着力破除“四风”之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真正做到经得起“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

(八)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老典型的崇高品德薪火相传,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引领着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勇担时代重任,坚持改革创新, 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

( 王志红 李勇 执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