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让“谢师”回归本真

骆 辉

2014年08月07日09:07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让“谢师”回归本真

2014年高招录取工作接近尾声,与高考相关的话题却从未间断。与考前励志鼓劲不同,“后高考时期”的关注点多以批判、反思为主。比如,在舆论风口浪尖登场的“谢师宴”,已经成为众多媒体评说的焦点。动辄上千元一桌的消费,不仅让真诚的“谢师”之情染上了“物质”的色彩,还成为少数家长争面子、讲排场、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平台,也让许多普通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包袱……难怪不少地方专门发文,严禁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并规定严查顶风违纪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能在高中毕业时达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做三角函数、会解立体几何,能背元素周期表、会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水平,且顺利拿到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自身努力固然最为重要,但也少不了老师的教育指导。俗话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及家长采取适当方式聊表“谢师”之意原本无可厚非。

然而,近年来有些人对“谢师”的本意有所曲解,一提“谢师”便不由自主地扯上“谢师宴”,非摆上几桌不可;一提“谢师”,就少不了礼物甚至红包。“谢师”不仅在升学之时,更在平常节假日。当原本简单、纯朴的师生之情被金钱绑架、为物质所困时,就失去了本真。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与师德滑坡有关,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成绩提高了、考上大学了,自己“居功至伟”,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吃请甚至礼品理所应当;另一方面,是受社会风气影响使然,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别人“谢师”都请客送礼,自己不请不送难表感激之情,同时也怕背上“小气”之名。

刨根寻源,“谢师”之所以走样变味,与老师、家长、社会都有关系。一味批评家长世故,那是没有看到我们教育的种种现状;片面批评老师,那是对教师群体过度理想化;仅指责社会风气,无异于“与风车作战”。让“谢师”回归本真,就需要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严守师德底线,对待学生应不分层次、不论贫富,一律悉心育人。身为家长需要明白,不以金钱和物质“惯纵”老师,不使社会不良之风浸染校园净土,这才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职业准入门槛、加强监督检查,让广大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不必高档酒店,无须礼品红包,师生一起聊聊天,忆往昔勤奋刻苦、谈未来踌躇满志,这样的“谢师”会不会更让人记忆深刻?没有负累的情谊才是真情谊,不掺杂质的师生情最感人。铭记恩师教诲,争取更大作为,才是“谢师”的最高境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