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长城内外,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

——北京军区卫生系统聚焦强军目标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纪实

2014年08月06日11:0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长城内外,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

配图:北京军区派出的维和医疗分队官兵在白求恩雕像前宣誓 北京军区联勤部提供

引 子

76年前,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给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不幸受感染牺牲,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从此,白求恩这个名字响彻中华大地。

北京军区所在的华北地区,是白求恩精神的发祥地。76年赓续绵延、岁月积淀,尽管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精神却在这块热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持久激励着军区广大医护人员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盛夏时节,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军区联勤部所属单位,深入卫勤演兵场、战士病房床头、科研实验室、边海防哨所,记录下医护人员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以实际行动传承白求恩精神的事迹。

■浴火冲锋,卫勤“红十字”挺进炮火硝烟

“一刻也不要离开伤病员,到前线去,把医药送到前方流血的战士那里去。”

——白求恩

从燕赵大地到雪域高原,北京军区一支野战医疗队奉命远程机动数千公里,全面检验实战化卫勤保障和自我生存能力。

从平原疾进高原,许多队员出现了呕吐、头晕、浑身无力等症状。护士长李军英和护理部助理员郭海英高原反应强烈,在搬运物资过程中气喘吁吁、脸色煞白。但她们吸一会儿氧气,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现场紧急展开野战救治模块等卫勤课目演练中,队员们严格按照战备要求操作,训练紧张的时候每天只睡5个小时。20多天时间里,他们圆满完成了各项演训任务,探索出10多种卫勤保障新方法,为野战医疗队遂行高原高寒条件下卫勤保障任务积累了经验。

“浴火冲锋、保障打赢,是军队医院使命所在,白衣战士的岗位在充满硝烟的第一线。”北京军区联勤部党委紧紧扭住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用白求恩心系战场的精神教育医务人员“学好本领、好上战场”,推动卫勤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仲夏,渤海湾畔,弹雨纷飞。“战斗减员,伤员情况危急!”一座野战数字化医院在后方拔地而起,野战手术车、快速检验车、野战X线诊断车、远程会诊车等设备迅速展开。来自北京军区255医院的分类后送组组长赵海鹰从容指挥,将伤员快速分检。无影灯下,麻醉、消毒、切开、清创、止血、缝合,野战救治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火光四射,炮声隆隆。几百公里外的华北腹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抽调专家骨干与某集团军开展联训联保演练。“前方桥梁被炸,一名侦察兵腹部被弹片击伤!”接到情况,由1名博士、3名硕士组成的抢救组紧急展开手术。演练中,医疗队成功诊治各类“伤员”100余人次,20余个救治课目得到检验。

练为战,实战化练兵催生过硬卫勤保障力;救即战,白衣战士传承白求恩战地医生的使命担当。为了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起5000多平米的综合训练场,按照野战医疗所布局科学设置训练场地,使队员们在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中进行勤务、技术与装备相结合的专项训练,提高突发事件卫勤处置能力。担负全军后勤应急保障力量建设试点任务的322医院,常年组织野战医疗队全员全装全要素与野战部队联训联演联保,进一步优化野战医疗所平转战流程,受到全军机动卫勤力量调研考评专家组的好评。

真打实备,才能从容不迫。2012年6月,某部战士彭旭东在演习中脑部受伤,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正在驻训的第251医院野战医疗队反应迅速、准确处置,只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做好了通常需要1个小时的手术准备。在手术条件简陋和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不畏风险与死神展开搏斗,成功完成了野战条件下开颅手术,使年轻战士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烧起来。

时间回到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北京军区255野战方舱医院闻令而动、紧急驰援,经过46小时2600多公里的长途铁路输送后,部队换乘汽车星夜开进,在安置点扎西科赛马场展开方舱医院。

“快,紧急抢救!”18日上午10时20分,腿被严重压伤的藏族老大妈索南拉毛被送到方舱医院。为保全老人的右腿,精兵强将组成救治小组展开手术。经过10多天精心治疗,老人又能下地了。建筑工人张永山被确诊为急性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生命危在旦夕。在医护人员精心救治下,病人被从死亡边缘拉回,成为灾区首例就地抢救成功的重度高原病病例。

第一个开展医疗技术结对帮带,建立灾区第一家妇幼保健医院,第一家顺利完成当地医疗机构重建任务……在147天的抗震救灾中,该院先后医治伤病员2.3万余人,开展大小手术上千例,救治成功率100%。

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从作为神舟系列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应急医疗保障后备力量,到参加全军首批“蓝天医疗队”集训;从“和平天使-2009”到“日遗化武”销毁保障……北京军区卫生系统的红十字旗帜飘扬在多样化救援和演练现场,展示着白求恩传人的精湛技艺。

■倾心为兵,把每一名战士都当作兄弟姐妹

“爱护伤病员要像兄弟——像你希望别人爱护你那样地爱护他们。”

——白求恩

野外演练场,炮声隆隆。某营3名战士在冲锋中“挂彩”,正在营里当兵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科主任张卫平迅速打开急救包,止血、消毒、包扎,救护一气呵成。

今年3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5名科主任,分3批到一线部队当兵锻炼。同吃、同住、同训练,科主任们和战士结下了兄弟般的战友情谊。20多个健康专题讲座、一次次面对面随队诊疗,拉近了军医与士兵的距离。

“我部一名战士腹部突发剧痛,请立即开通远程急救网络给予支援。”接到边防求助电话后,北京军区总医院远程急救中心急救通道随即开启:3分钟后,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抢救小组集结到位;15分钟后,通过视频“望闻问切”,战士被确诊为异位性急性阑尾炎;30分钟后,医院专家远程指导基层卫生骨干完成急救手术。

从2006年开始,北京军区陆续投入资金数百万元,构建集诊疗、教学、心理、急救四大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远程信息系统,覆盖所有偏远体系部队基层卫生机构。依托网络平台,基层卫生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定期接受专家辅导,基层官兵身在营区就能享受高品质医疗服务,危重急病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诊断救治。

倾心为兵,把每一名战士都当作兄弟姐妹。北京军区广大医护人员以白求恩为镜,不断改进服务质量。261医院发挥心理服务的特色优势,牵手边防部队构建戍边官兵心理防线。从医30多年来,全军知名心理专家李秀珍坚持深入部队训练场、哨所、抢险救灾一线巡诊,先后为8万多名官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培训心理骨干3000多人。北京军区总医院一群老专家组成的“华益慰专家医疗队”,5年来9下边防、行程6.8万余公里,接诊边防军民2万余人。

2014年5月3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再一次出发,沿着当年白求恩在华北的工作战斗路线,免费为老区群众和驻地部队提供医疗服务。32名队员携带百余种药品和仪器设备,连续10多天奔波在崇山峻岭间。从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松岩口村,到太行深处的部队营区,他们每天工作到夜幕降临,被老区群众和部队官兵称为“流动的白求恩医院”。

■精益求精,瞄准战场需求搞科研成绩斐然

“好的内外科技术能使伤病员好得快,减少他们的痛苦,减少死亡和残废。”

——白求恩

2014年1月18日,人民大会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李晓明,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

头颈肿瘤切除和缺损创面修复,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在战场上头颈部创伤占战伤比例大,伤情严重、救治复杂,我们的这一成果应用于战场保障后,将更好地救治官兵生命。”李晓明说。近年来在国际维和、抗震救灾以及爆炸事故伤员救治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运用这一成果已成功救治30多例患者。

脊髓损伤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上世纪70年代国内脊髓损伤实验及临床研究还是空白。“一定要趟出一条新路子,让伤病员们重新站立起来。”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胥少汀开始了30年的探索。

火器对脊髓损伤的机理复杂,要了解它需要做大量的活体实验。在半年时间里,胥少汀和课题组发扬白求恩当年自己动手制作药驼子的精神,克服可借鉴经验少、实验条件简陋等困难,展开了艰苦细致的实验。为了收集数据,他们捆猪、抬猪、麻醉猪、给猪做手术……详细记录每组数据,仅实验用猪就达100多头。

通过严格的实验,胥少汀最终掌握了子弹飞行速度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研究出《脊髓枪伤炸伤的损伤机理、病理及分型》。这项成果把我国相关研究带到了世界前列,为推动脊髓火器伤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十年来,北京军区卫生战线广大科研工作者不仅在战场上冲锋在前,在军事医学科研战线更是勇当先锋。他们瞄准战场搞科研,向战场保障难题发起冲击,一项项成果走向演兵场,为未来战场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便携式口腔综合治疗仪通过专家评审已在全军列装,负压式担架实现全军范围内扩大性试用;纳米小型移动CT可用于战场脑外伤患者的及时检查,在重量、体积以及寿命上超过世界同类产品;野战机动医疗机构血液保障操作箱组,被总部定型生产下发部队……

■走出国门,维和白衣战士践行国际人道主义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白求恩

2014年3月,中国第15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回国。任务期间,北京军区派出的维和医疗分队共接诊患者3785人次,住院收治180人次,手术183人次,受到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高度评价,官兵全部被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医疗队员接触的病人中,各类传染病患者占很大比重,有的传染性极强。医疗队接诊的第一例病人,是一名患艾滋病伴开放性结核还感染了恶性疟疾的患者。

“我来接诊。”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护士长陈海花主动请缨。凭着过硬的技术,陈海花顺利完成治疗后,又小心翼翼地处理好被患者污染的床单被子,倾倒消毒排泄物,帮助患者擦洗皮肤……第一次接诊艾滋病人、第一次转诊危重病人、第一次护理疟疾患者、第一次护理登革热患者,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身着军装走出国门,我们每个人都代表中国军人的形象。既然走上战场,就要不怕牺牲。”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女军医张笋,随第5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出征。梅甘博,“传染病之王”埃博拉出血热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医疗队负责的其中一个保障点。张笋和战友们戴起双层手套,忘我地投入到当地的诊疗工作中。维和期间,她们共接诊病人1.8万多人次,成功实施手术300多例,医疗队员无一人感染。

“当年,白求恩大夫冒着枪林弹雨,点着煤油灯,开设医疗夜校,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现在我们条件好多了,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要想办法给利比里亚留下一支医疗队。”行政例会上,中国医疗队形成决议。

随后,分队根据当地常见病发病情况,专门抽调8名医疗骨干,与国外分遣队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建立了疫情通报和专业培训制度。从去年初开始,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分遣队一级医院和当地医院的医务人员定期走进中国维和医疗分队,聆听中国军医的专业知识讲座,接受专业技术培训。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利比里亚任务区有计划、成系统的开展集中专业培训,促进了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

前不久,一名被汽车撞伤的当地居民被送往维和医疗分队就诊。当接诊医生打开由当地一家医院包扎的纱布时感到欣慰:从包扎质量到伤口处理,都显示出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得知此事,战区卫生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你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流的诊疗技术让人放心,更让人钦佩的是你们在当地留下的‘不走的医疗队’,正在一天天成熟起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丁顺国 张晶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