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曦
六月的赣南,碧野千里。
八十年前,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片土地出发长征,走向全国。
如今,这片土地的人民正沐浴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老区跨越发展的阳光之中。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两周年之际,红色赣州续写着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群众路线的新篇章。
思民之所忧
走进兴国县铭恩新村,只见一幢幢青色坡顶、白色砖墙的三层联排新房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在村民胡世瑞214平方米的新家里,宽敞亮堂的客厅墙上挂着几幅照片。“你瞧,那就是我以前住的房子。”胡世瑞指着其中的一张说。照片是当地农村典型的土坯房。墙体已大片开裂,破败不堪。
“兴国”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意义。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有9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的人支援红军,是被毛泽东称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县。然而,不少苏区后人生活仍较困难。
民之所忧,政之所系。对于胡世瑞们来说,住上新房,拧开水龙头能用上水,打开电器不会跳闸是多少村民心里的“第一等愿望”。两年间,乘着“若干意见”的春风,兴国县完成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二万三千多户。
铭恩新村汇聚着周围五个村的土坯房户。为了更好地满足村民们的需求,乡党委书记宋平荣没事就和村民聊家常。村口建起了广场和社区中心,不少老人跳上了广场舞,社区中心里有网络视频室,供留守儿童跟父母视频。
“我们的手机号码都公示,村民有啥需求可以直接反映。我们做得好不好,要看他们满不满意”。宋平荣说。
急民之所急
在于都县贡江镇有一位“名人”。每周三上午,他值班的城北社区中心来人特别多,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甚至有些人来自偏远的乡镇和其它县市。
他就是贡江镇民政所副所长钟万祯,一位老民政干部。钟万祯说,每天接触最多的,不是患病的,就是困难的,都是弱势群体。
“这部分人尤其需要社会的关爱。我个人的力量小,但是能多做一点就是一点。”钟万祯说。他的工作很琐碎,从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到老军人优抚,林林总总有几十项。
二十年如一日,做的也许是琐碎的事情,但坚守的却是一颗“急民之所急”的心。
即使在春节,钟万祯也常是电话不断,每个救助的电话,他都是有求必应。即使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他也会详细地解释下一步寻求帮助的途径,让群众带着问题来,不带着疑问走。
提起钟万祯,向阳社区的居民李石生连说了三个“感谢”。他的妻子患了癌症,家里缺乏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钟万祯从闲聊的群众口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李石生的家了解情况。
“他为我们申请了低保和医疗救助,材料都是他一点点弄的。”李石生说。被病魔和经济双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一家,终于减少了不少压力。
为了让群众更方便找到自己,更清楚了解近几年不断加大力度的惠民政策,钟万祯还创新了工作方式。他不仅开通了QQ,去年还开通了“钟万祯服务岗”微信,随时随地为群众答疑解难。
送民之所需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有这样的一位“红色传人”。
他不是建筑师,却天天到村民土坯房改造的工地上,监督一幢幢承载着村民新生活希望的小楼拔地而起;他不是村民,却被村民称为“编外村民”,常常下到田里,和村民探讨蔬菜种植技术;他不是村干部,却是村里理事会“长老”们咨询请教的对象,一起探讨村里产业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致富。
他叫杨锐,是瑞金市卫生局的副局长。过去两年,每年365天有300天都在村里。“我还要呆两年,把村里的基建什么的都搞好。”这位头发有些花白,肤色已晒得和村民一样黝黑的汉子说。
“华屋能有今天,杨锐功劳大。”华屋理事会会长华小平说。黄沙村是瑞金有名的红色村和贫困村。当年,黄沙村有106人参加长征,幸存仅2人。尤其是华屋小组,43户家庭有42户烈属。
杨锐没有退缩。“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感情。而且我是‘三送’干部,我明白自己的使命。”过去几年里,赣州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的“三送”工作,让10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杨锐的使命就是要把党和政府振兴苏区的好政策传达好、执行好,让老区人民思想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两年间,杨锐指导村民加快土坯房改造,为村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所;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从村情实际着手,提出“田里种烟叶、白莲,山上种毛竹、油茶,房前屋后养土鸡、蜜蜂”的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