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30多年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四代科研人员始终坚持一个大方向

关注·清洁燃煤 点煤成金(科技篇):咬定“煤制烯烃”不放松

赵永新 黄文砚

2014年06月13日08: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中民的春天在2004年到来。这一年,国际油价回升,加上此前美国联合油品公司在北京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完成甲醇制烯烃中试,国内的热情又被点燃。

当时,陕西省打算在榆林上煤制烯烃项目。在就此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有人建议用国外技术,但上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实在让人心疼。这时,一位老专家推荐了大连化物所的技术。陕西省政府派员考察后,很快与刘中民签了合作合同。

在正式建厂之前,要先做一个1天处理甲醇50吨的大型试验。“这是全世界第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大型试验,甲醇转化的装置高30多米,从设备来说相当于一个小工厂。”刘中民说,“这个做下来之后,我们就具备了从头到尾编制百万吨级装置工艺包的能力。”

陕西省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公司(即后来的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划拨了8300万元试验经费。2004年5月,刘中民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到西安附近的华县化工厂安营扎寨,开始了至关重要的大型试验。

从实验室到工厂,从样品到产品,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但刘中民最担心的还不是技术,而是人员安全、生产安全和环保安全。“从一个单位的十几个人到几个单位的100多号人,从两米高的实验室仪器到36米的大型装置……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以后就再没机会做了。”

“当时我都有些神经质了。”刘中民说,“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过一会儿就爬起来看看装置上面的火炬,如果火炬亮着就没事,不亮就出事儿了。化工厂附近有采石场,经常放炮,有时候半夜听到‘哐’的一声,我就从床上弹起来——还以为我们装置出事儿了!”

700多个日夜的提心吊胆,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2006年5月,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转化甲醇75吨——国外的1天还不到1吨。

2007年开始,刘中民带领队伍转战包头,迎接更为关键的大考

华县的大型试验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关注,听取了刘中民的汇报,神华集团也改变了主意:包头煤制烯烃项目改用国内技术。

2006年12月,神华投资150多亿元的包头煤制烯烃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项目。

刘中民迎来了更为关键的大考:包头项目要是失败了,不仅意味着DMTO被判死刑,也会影响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从2007年开始,刘中民带领队伍转战包头,投入到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建设的服务中。经过相关各方的精诚协作、日夜奋战,包头项目于2010年8月8日试车成功。

当时,千里之外的大连化物所正在举行全所研究员参加的发展战略研讨会。所长张涛收到刘中民发来的短信后,大声说:“会议暂停,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听说后,都站起来集体鼓掌。

在DMTO大规模产业化的同时,大连化物所又研发出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II)并完成工业性试验,使中国的DMTO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DMTO—II每吨烯烃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热量利用更合理,大幅度降低了烯烃生产的原料成本。”刘中民说,“该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经济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对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张局面、发展煤制烯烃新型煤化工产业意义重大。”

创新感言

煤一定要用,不用的话解决不了国家长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受制于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开发。目前煤化工发展还是受制于技术,落后的技术再多都没有用。新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发出来的,需要超前部署、长期攻关。

技术开发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就目前而言,还应加大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扶持力度,因为他们的技术研发动力更大、能力更强。

技术研发需要一群技术的突破,而不是一花独放。单一的技术路线容易导致重复投资,造成潜在风险。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关系,不应该对立,应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刘中民)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3日 20 版)

上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