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展慧
2014年06月13日08: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流动会使偏见显现出来,但流动也会促进融合、逐渐减少偏见。龚维斌说,要破解这种错觉,应该加强各地的文化交流,引导大家不要把偶然看做必然,把个别当作普遍。“上海人对苏北人的偏见在过去可能更严重,但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程度已经提升了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并非土生土长但在此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融入了这座城市。
“多出去走走!”背包客韩纬建议。他原来对不少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东北人火气大,广东人会赚钱但抠门,还有对其他国家的偏见,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当他真正走过这些省市、踏出过国门,才发现只要懂得尊重别人,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很多误解都是因为各地文化风俗不同才造成的。“比如大家常常认为上海人精明爱算计,却忽视了他们集体性格中尊重契约、关注生活品质等好的一面,不近距离接触是难以感受到的。”韩纬说。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也认为,分析地域歧视应该多从文化层面入手,“许多地域歧视往往是因为文化上的不认同造成的。”他说中国人常有“盆地意识”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对外来的文化由于不了解而抗拒。
“我们需要做的是求同存异。”在丁元竹看来,从文化层面消解地域歧视,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洁又深刻的价值观、一种精神共识,能够包容并统领不同的文化风俗。
是什么“箍紧”了地域歧视
——打破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让地区间发展更均衡
承认地域歧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专家认为,也应该防止地域歧视的扩大,特别是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不让其成为引发偏见、歧视的源头。
几年前,河南人李东照一纸诉状,把悬挂“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的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告上法庭。这起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最终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向原告作出道歉结案。针对这类公然的地域歧视行为,一些法制专家呼吁,《反歧视法》的制定应该尽快纳入议事日程。
除了从文化上增进了解并提倡包容、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在顾俊看来,消解地域歧视最根本的途径是“打破资源堆积,疏导大都市的功能。”
地域歧视源于一方对另一方的优越感。顾俊分析,其背后主要是各个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形成了地区优越感,比如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而且这种地域歧视针对较为发达的城市的中下层群体为多。
“地域歧视有时候也会来自于优越感消失后产生的失落感。”顾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外地人涌入与本地人争夺公共资源、工作岗位,这让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本地居民生存空间被挤占,生活压力增大,因此这部分本地人更容易产生地域歧视的情绪,并容易强化往昔的优越感,来弥补平衡如今竞争中失利所带来的失落感。
如何打破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局面,是一个大课题。顾俊表示,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这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顾俊也指出,在更加合理分配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大城市要能够真正地让渡一些利益。“比如北京为了控制人口,搬迁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到河北,但仔细想想,这样一来会造成北京部分物价上涨,最后仍然是老百姓来买单。打破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不能只把低端的功能迁走,而是要真正增强高端功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高端功能在更大范围的转移扩张,比如教育资源等等。”
资源分配不均再加上户籍制度,更强化了地域之间的区别。正逢大学生就业季,最近北京一些事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限北京户籍”,就被指责存在地域歧视和就业歧视。多位专家指出,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不应再强化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殊福利,否则就是在人为制造更多的地域差别,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地域歧视。顾俊强调,“关键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当不同区域不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个别地区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特殊利益,地域优越感和地域歧视都会随之淡化。”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3日 17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