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开放、竞争和参与:实践逻辑中的中国政治模式

郑永年

2014年06月12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永年

中国的政治实践已经指向这样一个大趋势,即开放式建党,建设开放式政党体系。这个大趋势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精神,也符合现代政治的开放精神。用开放性来考量中国政治的未来及其走向,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深层的政治思考。

编辑按:

6月9日,本报“望海楼”专栏刊发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中国民主模式初步成形》,引起读者关注。今天我们发表郑永年教授的长篇文章,就中国政治模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在近年来学界和政策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大多数都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有意或者无意回避对政治模式的讨论。本文尝试探讨。

所谓中国政治模式并不会从天上突然掉下来。它一定已经隐含在中国政治现实的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是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很可能是隐性的,也就是非正式化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和制度化了的。探讨中国政治模式就是要把隐性的和显性的行为模式发现出来。这些隐性和显性的模式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大趋势。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我们要找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那么,中国政治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根据我的观察,可以用三个相关的概念来概括,即开放、竞争和参与。

开放最重要,是竞争和参与的前提。在政治领域,开放指的是政治过程的开放,即政治过程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开放,向不同精英群体开放,向不同的利益开放。在这个前提下,开放又可引发出另外两种情况,即竞争和参与。竞争就是竞争人才,管理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竞争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单纯的选举,而是选拔基础之上的选举,或者meritocracy(贤人政治)之上的democracy(民主)。参与就是社会的不同群体参与政治过程。竞争又是参与的前提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参与。参与既可以是对人才的选拔或者选举,也可以是对政治人物的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参与。

开放、竞争与参与既是对中国文化环境中传统政治模式的反思性总结,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实践的总结。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政治的兴衰和政治过程的开放度紧密相关。当政治开放的时候,竞争就会出现,社会就有参与的机会,政治就兴旺;反之,当政治封闭的时候,竞争就消失,社会就变得和政治毫不相关,政治就会衰落。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