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骏
社区里老龄化程度高,对于特殊老人,吴美娟会心直口快地出主意想办法。 蒋迪雯 摄
人物档案
姓名:吴美娟
出生年月:1956年12月
职务:殷行街道北新村片区党委书记
荣誉:2000年、2003年两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上海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吴美娟来了!”在杨浦区殷行北新村片区的8个居民区,这句话就像一句口令——让居委干部充满期待,觉得自己遇到的麻烦事八成有望解决了。吴美娟是北新村片党委书记,辖下8个居民区党总支,受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
“这里违法搭建,太难搞定了,是不是让拆违办来做?”有居委干部建议。吴美娟接口说:“只怕你以后的日子更麻烦。”想了想,放缓了语气,“做社会工作,要有耐心,尽量不要激化矛盾。”
违法搭建一直是受居民投诉最高的城市管理顽症之一。在北新村片区,今年以来已经拆除了十几处违法搭建。每一处,都是由居民区书记、居委干部率先带头攻下“堡垒”,再请相关部门到场拆除,居民无一抵触或反弹。拆人房子还让人心服口服,他们怎么做到的?居委干部说,“我们有吴美娟传授的秘诀”。
第一招:“黏”字诀
遇难事不退让,耐心耐心再耐心
“老王,最近身体好吗?”今年初,在闸一居民区,书记谢寒勋在路上遇到居民老王,热情招呼。“我晓得侬要讲啥,又是铁皮屋?”谢寒勋还没说什么,老王就打断了他。
老王口中的铁皮屋已经有些年头,十几年前为了解决老王的生活困难,经街道、派出所、居委会同意,他在小区里搭了这个临时建筑。铁皮屋七八平方米,背靠围墙,老王在里面经营了一个杂货铺,以此维生。大约4年前,家里生活慢慢好转,老王把杂货铺关了,将铁皮屋租给了一对修自行车的夫妇,后来又转手租给了外来人员。
去年初,趁铁皮屋没租出去,谢寒勋看准时机开始做老王的工作:“老王,你看,这房子有安全隐患啊。”老王一句话:“谁敢动,我跟他拼命。”后来一年中,这类劝说,时而闲聊,时而玩笑,不下几百次,大家都听烦了。
“那个破铁皮房子,啥时候拆啦?”
“不拆。”
“侬现在生活好了,留着这个铁皮屋也没意义了。”
“我可以放放杂物。”
“现在拆还能卖点废铁,再拖下去烂也烂掉了。”
“等我房子装修好了再讲。”……
闸一居民区是吴美娟最早从事社区工作的地方。在每周一次召开的片区例会上,谢寒勋讲起了那里拆违的进度。例会上,吴美娟问他:要不要她出面,一起帮忙做做工作。谢寒勋说,还想自己再试试。
“不要急,这违建存在也有十几年了,不在乎多存在一天两天。再坚持一段时间可能就成了。”吴美娟说,“黏”,就是要遇难事不退让,要和风细雨、锲而不舍,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为何一定要坚持先说服居民再拆违,吴美娟有自己的看法。“房管、拆违办上门,容易变成了居民与执法部门对抗,现场可能引起冲突。另外,执法部门上门,看似把居委干部从矛盾对立中摘出来了,实际上并没有。一方面,居民认为就是你打的小报告,以后跟你对着干;另一方面,若强行拆除,今后这家有任何不满,都会找到居委会。”
今年2月,架不住居委干部的劝说和社区民警的“敲边鼓”,老王终于同意把铁皮屋拆了。全体居委干部放弃休息天,在物业等协助下,他们借来了切割机,花了三天时间拆除了铁皮屋。在闸一居民区,他们靠长期“黏”着,解决了两处“历史遗留”建筑、一辆停了十几年的“僵尸车”。
第二招:“亲”字诀
对居民亲,善用“亲情路线”解难题
“用真情换得居民理解。”吴美娟将18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归结为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拆违”当中,她也要求大家这么干。
闸殷路81弄党支部书记糜世建是吴美娟的老同事。小区里一户居民家里搭了违法建筑,也是劝了多时没有成效。一天,吴美娟得知这位居民的老母亲因脑梗生病住院,约了糜世建去看望。病床上,老人家特别感动。后来再劝,这户人家面子上抹不开,终于答应了拆违。靠这样一个契机,问题迎刃而解。
吴美娟说,跟居民亲,关心照顾有困难的居民,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拆‘违建’,才去做做样子”。她又说,“我虽然脾气急,也会跟人吵,但居民需要帮助时,一点不含糊。”
“亲”字诀,前提是对居民亲,诀窍是善用“亲情路线”解决问题。
吴美娟觉得,“社区工作就是竭诚为居民服务”,“社区一家亲”,很多事情就能做成。吴美娟凭着一颗真心帮助了社区里好些人,帮他们找工作、化解家里矛盾。如今,她还赶着潮流用起了微信,朋友列表中有很多是她曾帮助过的人:“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烦恼,通过微信我都能及时了解到。”
被吴美娟称作是“徐虎”式社区干部的谢寒勋,也经常在帮人,他有个小工具箱,居民上门要修下水道、水龙头,有求必应。小区治安不好,他半夜爬起来巡逻,还真就抓到了好几个小偷。所以,只要他们居委干部一出面劝说,邻居们也会在旁边帮衬:“给书记一点面子。”
在社区里,“面子”是件顶顶要紧的事。很多人发生矛盾,也就为了“争口气”。那辆“僵尸车”停了十多年,起因也不过就是车辆被戳破轮胎,物业没来管,于是车主和物业就杠上了,几年过去车主都搬家了,车子还扔在那里。车越来越破,野猫都在里面筑起了窝。吴美娟通过车主的母亲,跟她攀起交情,让母亲劝说儿子将车子处理了。最后这事终于在“亲情路线”下妥善解决。
“虽然‘违建’拆了,但我们和居民还是好朋友。”谢寒勋说。
第三招:“益”字诀
为居民着想,做对居民有利的事
违法建筑之所以难拆,就在于按正常流程“拆违”周期太长。一项关于城市顽症的调查显示,不少受访者都认为拆违程序不尽合理。当前违法建筑从被发现、被认定直至拆除,理论上要4个月,但通常要1年。有的案例如当事人不配合导致取证难,两三年都无法走完强拆程序。违法建筑已然从苗头发展成既成事实,不仅产生负面影响,违法搭建户实际损失也大。
吴美娟觉得,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一露头就及时阻止,而且要让居民知道,这是为他着想。吴美娟传授的第三招是“益”,就是说,要做对居民有利的事。
小区里有人破墙开门,刚一动工,居委会就接到消息,马上去劝阻。“这个门搭起来了,小区的绿化就要破坏了。而且人家来执法,肯定是要拆的,到时候你损失大了。”最后,这户人家停工了。“我们没有执法权,这事也应该归物业管,但为了小区整体利益,还是应该把好第一道防线。”因为吴美娟要求他们:“社区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每个居民都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没有分内分外之分。”
殷行路470弄居民区书记戴梅钧也是用这样的法子,拆掉了小区门面房旁空地上的乱搭建。470弄临街有一溜房子,中间有块十几平方米的绿地,有两户人家就联合搭了个车棚,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戴梅钧先找了其中一辆助动车的主人,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小伙子说,这个车棚是他过世的父亲留给他的“纪念物”。这话一出,戴梅钧也是一呆,只好说:“纪念父亲可以有别的方式,不如你说说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小伙子不理她,戴梅钧还是忙开了,终于帮他找到了一家小店铺,热心的店主夫妻同意小伙子把车停到店里,还愿意免费给他充电,解决了小伙子的后顾之忧,总算让小伙子同意放弃车棚。另一户人家是一对老夫妇,起先也不同意拆:“车子被偷怎么办?”他们让戴梅钧管好狗粪、管好跨门营业,“再来管我们车棚的事”。戴梅钧也不跟他们吵,又找了小区车棚负责人,在里面腾出一块空当,又协调车棚负责人和这户人家共同出钱装了摄像头,落实了停车问题。居委汇报了城管、拆违部门,顺利拆掉了车棚。为了拆这个车棚,一个多月里,戴梅钧几乎天天上门做工作。两户人家都住六楼,100多级楼梯,戴梅钧直嚷嚷“就当减肥了”。“现在碰到,大家都关系融洽。”戴梅钧说,“吴美娟的指导很有用,做成事,真的有成就感。”
记者手记
“享受工作”的人
张骏
“我欢喜我的工作,最不欢喜,就是你们来采访报道了。”吴美娟这句开场白,差点没让我背过气去。心说,这老大姐真够直的。
吴美娟的很多故事,都是“曲线救国”从她同事那里打听来的。听说,吴美娟当年选择到社区工作,是因为中年得子,想要就近照顾孩子,所以从企业考进了社区。没想到,家里也没怎么照顾到,最后还把公婆从外地接到了上海照顾孩子。让吴美娟感到欣慰的是,接送孩子的事她还是做到了,尽管经常是第一个送到,最后一个接走。吴美娟不会骑自行车,孩子小的时候,她踩着“黄鱼车”接送孩子,又踩着“黄鱼车”到各居民区转悠。因为工作忙,她每次匆匆忙忙回家,到自家楼下,总能看到丈夫和儿子一大一小两个脑袋,冲她喊:“吴美娟,夜饭吃啥?”孩子小时还在作文里写:我的妈妈是劳动模范,她很忙。在家里,她总是对我说:快快快!快吃饭,快做作业,快睡觉!
尽管这份工作没达成她的初衷,但采访中,吴美娟不止一次说,她是想明白了才报考的,她真心喜欢跟人打交道,她享受这份工作。所以不管多麻烦,找到一条途径解决居民的问题,她就乐在其中。这种日子烦不烦?“烦啊,但是我烦了,居民就不烦了。”吴美娟说。
她呆过的地方都成了“老先进”。高标准、严要求,迫着辖下的8个居民区书记,工作都要精益求精。然而能力的增长、环境的改善又都是实实在在的,又让这些居民区书记不得不服。我发现,居民区书记们大都直呼她名字 “吴美娟”。“虽然是上下级,但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一名居民区书记跟我说。而且,我也发现,这些书记们多多少少受她影响,做起事来有“吴氏风格”——大事硬气讲规则、小事灵活讲智慧。
“咱们这是专业工作,要有点职业风采。”虽说不喜欢接受采访,但讲起工作方法,吴美娟兴致还挺高。在社区工作,可谓巨细靡遗。若非真有这份热爱和享受,不能从这份“低报酬”的工作中发掘无限乐趣,很难坚持下去,更难做好这份工作。社区需要像吴美娟这样“享受工作”的人,也需要给这些人多些支撑,让他们更好发挥自己的胆识和智慧。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