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不仅要学文化知识,更要懂得感恩!”
“一个人不热爱祖国,就像一个孩子不热爱自己的母亲!”
在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的600多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专家、老艺术家,这些年来进学校、进社区,每年坚持开展百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至今已为青少年作了数千场讲座。一句句饱含着深情的话语,一场场汇聚了毕生感悟的讲座,让学子们感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教孩子懂得感恩
走进外白渡桥附近的一栋老房子,沿着昏暗的楼梯上到二楼,便到了王仁华的家。推开门,笑语和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
“王阿姨,我回来看看你!”原来,王仁华多年前资助过的学生小吴听说她心脏有些毛病,专程从浙江来到上海看望她。当年,小吴来上海念书,由于家境不好,他的大学生活十分窘迫,王仁华伸出双手帮助了他。如今,小吴已成家立业,但他始终忘不了当年帮助过他的王阿姨。
65岁的王仁华是百老讲师团成员,她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已持续了18年。刚开始,她拿出自己并不丰裕的工资资助几位大学生。每个礼拜,她都会做上一大桌菜,让学生们来家里吃饭,身边的好心人得知后也纷纷加入,每年都有几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助。
“孩子们都知道感恩,毕业十几年了还会回来看我,给我寄吃的、带礼物,还有学生要我当他们的证婚人呢!”王仁华幸福地说,“一颗感恩的心,是我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孙爷爷,我在电视上看到您资助了很多学生,我是一名大学生,需要您的帮助!”
一天,84岁的百老讲师团成员、空军英雄孙佑民在医院病床上,收到了一封信。可是,信封上没有写明具体地址,医院考虑到老人家的病情不让他出门。晚上,孙老趁着大家吃饭散步的时间,悄悄从后门跑出去,到派出所打听情况,几经周折,才知道这个学生在浙江一所院校读书。之后,孙老每年都给他寄钱,直到他走出校园,找到工作。期间,这名学生和父母还专门登门感谢。
孙老十分节俭,每天的餐食控制在5元以内,可是他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却很大方。孩子们的来信是他最大的安慰,孙老坚持来信必回,他的家里收藏着800多封来信。
“您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孙老昂首答道,“我做这些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感谢我,我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国家、来自社会的关心和爱,让他们对这个社会怀有感恩,回报社会!”
雷锋精神代代传
在上海海事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举行的第33期党校开学典礼上,百老讲师团常务副团长姚振尧给大学生们上课。他用亲身经历教育大学生们,树立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这是我们第一次上党课,党课更多的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姚老师和蔼可亲,讲课幽默风趣。”二年级物流122班学生韩佳毅说,听了讲座,他决心从现在开始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漫漫黑夜里/你在遥远的天边/向我一闪一闪/生命的旅途上/你在大山的那边/向我热切呼唤……”在江南新村小学的一堂德育课上,百老讲师团成员、同济大学老教授汪健即兴创作了这首名叫《希望》的小诗。老先生饱含哲理的词句和充满激情的吟诵,让听讲的小学生们备受感染。之前,汪健已结合自己年少求学的艰苦经历,和大家交流了怎样做到自强不息。四年级学生沈正豪在一篇作文里写道,“我一定会牢记长辈的嘱托,在生活中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不事事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面对困难不退缩!”
江南新村小学校长王春芳说,学校和百老讲师团已结对8年:每个学期有两次大型活动,每个月有一节德育课,孩子们很喜欢听老人们讲故事。百老们的努力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有新的学校聘请他们担任名誉校长、德育导师。百老讲师团团长戚泉木担任南洋中学、川沙中学名誉校长,常务副团长姚振尧担任江南新村小学名誉校长,杨富珍、杨怀远、陶依嘉、王文丽等讲师团成员担任宝山泗塘学区10所小学的德育名誉校长。
不久前,全国劳模陶依嘉组织了一场义卖活动,孩子们捐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陶依嘉也捐了不少珍藏多年的东西,最后筹得善款1万多元,为一名失聪的儿童购买人工耳蜗。每逢节假日,老劳模杨怀远都会带领小学生们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到社区、敬老院打扫卫生、收拾屋子,居民们伸出大拇指,“你们为社区做了很多好事,欢迎你们常来!”
在宝山,说到“学雷锋”,人们就会想起通河新村小学;说起“小扁担精神”,就会想起长江路小学。宝山区小教泗塘学区党总支书记杨忠深有感触,“通过和百老讲师团连续10年的合作,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将德育打造成为泗塘教育的一张名片。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颗奉献的种子。”
奋斗之火永不熄
百老讲师团600多位成员既有出生入死的老革命、战斗英雄,也有全国劳模、老教授、老艺术家。团长戚泉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如何让这本书漂亮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一份百老德育讲座的排片表上,50位百老讲师团成员将围绕不同主题,开展50多场讲座,每个人讲的都有自己的特色。科普作家李文祺用自己的两极探险经历,讲“我的人生我的中国梦,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北两极”;义务献血168次的“共和国献血状元”邱志清讲述“大爱无疆、救死扶伤”;农民作家诗人王海以“从农民到诗人”为题,讲如何用田头诗歌为农民点赞;老公安、火花收藏家周伯钦讲如何在收藏火花中传承文化……
戚泉木和10位老将军、10位老劳模、10位老教育工作者来到青浦监狱,与服刑人员一帮一结对子,用革命前辈铮铮铁骨的故事震撼迷茫的灵魂,用肺腑之言打开紧闭的心门,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从头开始。
斜土街道曾多次请来全国劳模包起帆、徐虎等作报告,“每次都能听出新内容”。街道党委领导还主动联系百老讲师团,商量如何共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学雷锋和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他们说,“百老讲师团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闪光点,我们要用好这个宝库。”
顾泉雄是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高级记者,退休后,他和老伴自费走遍了除西藏外的省市区,沉重的电影拷贝箱子把两人的腰都压弯了。为了完成给藏族孩子们放几部电影、讲课座谈的夙愿,顾老和老伴相约“我们要坚持慢跑为进藏做准备”。然而,他的身体实在不宜上高原了,西藏驻上海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共康中学就有许多藏族孩子,可以实现你的美好心愿”。
一次,一个学生递上一张纸条,“您已经快80岁了,应该在家里享福了,可您整天东跑西颠的,图个啥?”“我图你们在人生道路上,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我图你们今后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顾泉雄走过97所大学、100多所中小学,留下自己的手机号,学生们互动的短信他记满了7个本子,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前些天,79岁的顾泉雄再次背上他的影片箱出发了。(本报记者 陈琼珂 实习生 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