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这样的干部,越多越好!”——赵亚夫先进事迹采访侧记

吴 琼

2014年05月29日11:16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这样的干部,越多越好!”

在镇江农科所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赵亚夫,从不愿主动走到镜头前。是当地领导的反复动员说服了他:这不是宣传你个人,是宣传你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应该让这些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赵亚夫这才走到了我们面前。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出生于常州,个头不高,话也不多,浑身散发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可一见到农民,一聊到农业,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接受采访的那天上午,他的手机一直在响,既有农民向他请教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的,也有中国农科所的专家打来探讨专业问题的。他总是不急不躁,语气和缓,仔细问清情况后,才给出作答。那份耐心,让人觉得初夏闷热的风仿佛也变得如此温柔。

几天采访下来,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深受感动。“53年来,赵亚夫始终把一个‘农’字装在心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年过七旬仍然奔忙在田野上。他既是一名孔繁森式的共产党员,53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区,帮助农民探索致富途径,却从不收农民一分钱;又是一名袁隆平式的农业科学家,24次到日本学习先进技术,18次奔赴四川绵竹,在当地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还是一名杨善洲式的领导干部,2002年退休后,毅然选择到句容市最穷的戴庄村,把最穷的村变成了小康村。这样的干部,越多越好!”

采访赵亚夫,一定要到他走过无数遍的田头走走,和农民聊聊。

白兔镇草莓种植户纪荣喜1989年开始在赵亚夫的指导下种草莓,早就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去年还给儿子在常州买了房子和车子。“我们两口子就靠5亩地,一年赚个30万元没问题。”他说,草莓品种是赵老推荐的,技术也是他亲自教授的。一亩地产5000斤草莓,11月份刚上市时能卖到45元/斤,草莓空茬时就种有机水稻,一亩产600斤,卖10块钱一斤,还早早就被订光了。

“他是新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活雷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景明是位80后,听完纪荣喜算账,他感慨道:“有这样的技术,帮这么多农民实现了小康,自己却甘守清贫,真是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了人民心中。这种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小满过后的丘陵山区,阳光有点灼人。中午时分,新华社记者孙彬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浸透,但他依然站在葡萄架下,入神地听句容葡萄种植户戴国平讲述赵老师如何连续四个小时弯着腰,在闷热的葡萄园里查看葡萄生长情况,连一片叶子都不放过。“赵亚夫说到做到,真正为农民服务了一辈子。他身上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情系农民,情牵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民做了大量工作;淡泊名利,把金钱看得很轻,把农民看得很重。”孙彬说,他希望通过这次的采访报道,把赵亚夫的奉献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并学习他,“让社会上出现更多的赵亚夫。”

5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节目的录制现场,当主持人敬一丹向观众展示赵亚夫每次下田背的普通双肩包时,21岁的观众、大学生占玉玲当场落泪,她看到,赵亚夫的包里装了几大瓶的药,还有写满农民名字和致富计划的笔记本——其实,这样的笔记本,赵亚夫有不下百余本。“赵老和我爷爷一样大,同样身体不好。看到赵老这样忘我无私地为农民付出,我既感动,也很受触动。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能向赵老学习,让老人家可以放心地歇一歇,安享晚年,别这么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特写·侧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