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左)在镇江句容戴庄村农民杜忠志的有机桃园内检查桃树枝条发育情况(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 响摄
在江苏镇江茅山老区,人们这样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他们说的是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在当地农民眼中,赵亚夫是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致富的好老师。
1982年,赵亚夫第一次到日本研修。回国时,他带回了20株草莓种苗,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试种。当地老百姓受传统思想限制,认为种草莓是不务正业。在赵亚夫苦口婆心劝说下,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种,第一年0.9亩示范田共收获600多斤草莓,亩产效益600元,比常规农作物增收两倍。
第二年,农民开始争抢着种草莓。赵亚夫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步终于迈了出去。草莓在白兔镇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7年达3000亩,部分农户亩产3000斤,每亩纯收入达到1万元。到2003年,句容老区草莓种植已达2万多亩,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草莓产地和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草莓推广的成功让赵亚夫看到丘陵地山区农民致富的希望。“靠农业能不能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与农民“泡”在一起的赵亚夫每天都在思考、实践、总结着,他不断把党的政策、老区的实际、农民的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探索尝试。
他和镇江农科所的科技人员通过调研,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发展高效农业的新思路。他先后18次去日本,引进葡萄、砂梨、水蜜桃、无花果等新品种,在茅山地区成功推广。目前茅山老区累计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了200亿元的收益。
永不停止探索是赵亚夫的人生信念。2002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按说为人民工作了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但是,赵亚夫哪里闲得住。他来到镇江最穷一个村子开始了新探索,即找到一条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业本身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路。
戴庄村位于溧阳、句容交界处,处于茅山腹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当年镇江统计报表显示,该村村民年平均收入仅2800元。
杜富海是戴庄村先富起来的人。但刚认识赵亚夫时,在他眼中,赵亚夫就是个“骗子”。
杜富海常年在外打工,2002年回家过年时碰到赵亚夫,赵亚夫与他聊有机农业、水蜜桃种植,告诉他种田一样可以致富,一聊就是半天。前脚刚送走赵亚夫,杜富海后脚就对家人说,这人是推广种子、树苗的,不要理他,并反对父亲承包土地种有机桃子。
“桃子全卖了,8元一斤!”2004年夏,在外跑运输的杜富海接到在有机水蜜桃示范园打零工的父亲的电话,得知示范园的桃子第一次挂果,一个月不到就以意想不到的价格卖完了,而在当地一块钱就能买3斤桃子。
这个消息对杜富海震动很大,他一宿没睡,第二天一早就往家里赶,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回家种桃!”
在赵亚夫的帮助下,2005年杜富海种桃收入8万元,到2013年,杜富海收入达到30万元。
赵亚夫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承诺,在丘陵山区种植经济作物,在农村开展合作经济探索,让成千上万农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吴爱梅)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评论员
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他的人生足迹生动表明,知识分子只有把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这是赵亚夫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十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始终把一个“农”字放在心头,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培育农村致富能手和技术能人,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探索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扎根农业数十载,他用实际行动坚守了诺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他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不仅折射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与富民情怀,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
“只有我们与群众没距离,群众才能与我们不生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心贴心,这也是赵亚夫身上最为突出的精神品质。学习赵亚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命运与群众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把群众的需求当做自己的追求,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