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这一天,报童手上有了“新报纸”

口述:丁柯 肖木 史东 王绪生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孔令君

2014年05月28日08:47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这一天,报童手上有了“新报纸”

1949年5月28日的解放日报创刊号。

1949年5月28日晨,上海人发现报童手上有了“新鲜”的报纸,便赶紧买来看。头版竖排的油墨字跳出了信息——“庆祝大上海的解放”,整座城市为之心动。那是《解放日报》的创刊号,它和上海一起,宣布了一个新的开始。

报头上的年月日,已翻过了65个年头,可当年充满热情的日日夜夜,至今仍常常萦回4位本报老员工的梦里。这是他们最乐意讲述的故事,对着儿孙辈的后继者,讲了一遍又一遍。

【筹备】

1949年,在中央作出渡江决议之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在济南已有城市办报经验的《新民主报》的全套人马作为在上海创办报纸的班底,一同随军渡江南下。4月24日,周恩来接见一批准备南下的文化界人士时宣布:“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批准,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被委任为上海《解放日报》第一任社长的范长江当时就在座。

肖木:那年我23岁,1949年3月底,我在《大众日报》工作,接到任务是“南下上海”。得知消息后,我很兴奋,心里明白“形势很好”。新闻队伍很快成立了,原《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任队长,他让我“打前站”——先到徐州坐火车走陇海线,下车后步行,过宿迁到淮安。在淮安,新闻队伍不断壮大,我们沿着运河走到扬州渡口过江,几乎每天都要走上六七十里地,因为士气高昂,几乎不觉得累。到了江边,虽然部队主力已渡江,但上头命令说要警惕,我们半夜12点上船,要求在江上不能喧哗,也不能有明火。从镇江上岸,稍事休整后我们又上火车,赶到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机关当时的集中地——丹阳。

王绪生:我加入中共地下党后,于1948年由上海撤到苏北解放区,分配到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学校在淮安,在校3个月,学生们就加入了新闻大队,随军南下。我还记得,在丹阳听了一次陈毅同志的讲话,阐述了党的政策,说了接管上海的意义,还强调了进城的纪律。那时的丹阳人来人往,有部队,有各方面的干部。新闻大队分为两个中队,一中队主要是编辑部,任务是出版党报;二中队的任务,是接管上海各类敌伪新闻机构。我那时才得知消息,上海党报定名为“解放日报”。

丁柯:在丹阳就开始准备出报纸了,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阳写成的,陈毅多次参与修改。报纸版面设计也想好了,第五到第八版是文献版,主要刊登中共中央政策、法令和各类告示,从北京和济南来的同事,抱来了一摞摞资料,准备好了可用10多天的稿件,到上海就可以直接排版。上海地下党的同志,编了厚厚一大本《上海概况》,细数各工厂各部门的情况和工作难点,我们分了工业、农村等组别,分头研究。

【进城】

5月25日,解放军攻入上海市区,占领跑马厅广场。当日市区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汉口路309号申报馆大楼已在解放军的监护之下。在丹阳待命的“新闻大队”,终于接到“进城”的命令。

丁柯:我们抵达上海南翔,是5月26日:从丹阳坐着“闷罐火车”,抵达上海南翔。那时候,上海市区大部分已解放。当天傍晚,几辆公交车来接我们进城,深夜还能听到远处的枪炮声。

肖木:如今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5月26日进上海的光景。深夜,大车将我们拉到位于徐家汇的交通大学,说暂在体育馆过一晚。我们进学校的时候,都穿着军装,对面一栋四层楼房各个窗户都有人,他们看我们的眼神有点兴奋、有些新奇,像是看一场大戏。对于我这个在解放区呆久了的“土包子”而言,觉得在交大睡地板都是好的——地面这么光亮干净,这么好的地方!27日一早,雨停了,天气挺好;一醒来就能听到歌声和口号声,空气都是热情的,听说苏州河以北地区,也都解放了。我们坐车到了汉口路309号,进了申报馆。

史东:我不是跟着新闻大队进城的。在丹阳的时候,上头给我分配的任务,就是以《解放日报》记者的身份,与华东卫生部建立联系,我便跟了卫生部的队伍。5月26日晚我们驻扎在城西北角一个香烟厂的仓库里,听闻四川北路还在打枪。第二天一早,我们进城,街道两旁都是欢迎我们的热情市民,笑着鼓掌、唱歌、喊口号,弄得我有点难为情。

【出报】

5月27日,新闻大队进入申报馆,紧接着便宣布“接管《申报》,出版《解放日报》”。此前,地下党已经基本控制报馆,排版房和印刷厂的工友大多留守岗位,保证报纸顺利出版。

丁柯:我们5月27日进报馆,放下包就干活。天黑时,报馆的灯火和人声才热闹起来,编辑部和排版房里,有穿军装的随军记者、军代表,他们带了“战

报”进来;也有满口新词的知识分子,有穿西装,也有着长衫的,从各方带着消息进来……凌晨时分,不少人还在工作,连晚饭都忘了吃。创刊那夜的那股干劲,至少持续了好几个月,一群人没日没夜地编报纸,吃饭在食堂,累了就在报馆里躺一会。

肖木:机器房里,有两台全国最先进、速度最快的印报机器。在“接管”前,报馆见“形势不好”,几次想把它们搬走或卖掉,都被几位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拦下来了。之后,他们就日夜守在那里,等着我们来。而报头“解放日报”四个大字,是新闻大队途经苏州时,就安排人预先制作的,27日下午送进报馆。27日夜,我们所有人都激动得不想睡,社长范长江和我们一起跑到印刷车间,等着第一张《解放日报》诞生。

丁柯:28日一早,报馆门口坐满了报童,等着领“新报纸”。我一夜没睡,最后一个离开总编室,正准备爬上睡铺,总机找到了我,是市长秘书朱青同志打来的,他传达陈毅市长的表扬:“同志们辛苦了!我们很高兴在市政府看到《解放日报》了!共产党刚解放上海,就有了自己的声音,等于打了一个胜仗。”我一阵激动,抬头一看,已是10点钟!我回到报馆5楼的宿舍,把陈毅市长的表扬告诉大家。大家听了高兴坏了,干脆不睡了,爬起来接着编报纸。

那天,《解放日报》在上海滩第一次露面,从此便和这座城市一起同行共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