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离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传播出去。这些论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科学指南。结合河北实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存状态,是指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文化设施、内容、活动、方式、品位、境界、风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文化与文化发展的外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中反映。其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文化的内生系统,就是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包括文化资源的科学挖掘利用,文化人才成长、发挥才智的环境,文化良性发展的科学制度和运行机制,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传播方式;二是文化的外部环境系统,即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新的形势下,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化生态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文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可能构建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这些价值理念贯穿于各类制度建设之中,确保各方面的制度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文化生态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文化生态建设是从总体上把握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文化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从全局和整体上谋划,统筹协调推进。加强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立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来审视和推动文化工作,妥善处理文化工作与中央、省委工作大局,地方文化工作与全国文化工作全局,当前文化工作与文化长远发展的关系。
文化生态建设的核心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诸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等。这些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为我们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指明了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每个人的血脉,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固元、培根、梳脉、铸魂,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文化工作者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肩负起引领与推动文化生态建设的历史责任
在发展中传承文化生态。深入挖掘、科学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用项目带动发展,用项目传承生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精心策划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把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镇化建设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着力把文物遗存古迹打造成城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挥艺术作品的引领作用,创作一批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在开放中保护文化生态。正确处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以博大胸怀和开放精神与世界文化进行沟通交流,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打破部门、地区、行业、体制限制,盘活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之在世界文化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创新中培育文化生态。对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创新贯穿于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在包容中涵养文化生态。涵养文化生态,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相互借鉴,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积极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善于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目的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贯彻这一要求,我们要适应现代化历史进程,适应现代人的思维习惯,采用创新表达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和存在价值。要广泛利用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等不同媒介形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相关产业的融合,积极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发展的相关衍生产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
文化生态建设关乎民族振兴。文化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肩负的责任,切实加强文化生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文化力量。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