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3名基层党员干部心迹——咱是百姓贴心人

嵇哲 余勤

2014年05月22日08:44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咱是百姓贴心人

核心提示:

这些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各地涌现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本报记者走近3位台州市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以“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的理念,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党员的宗旨与责任,成为活生生的身边典型。

【党员名片】

陈招领,51岁,椒江区海门街道景元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陈招领:乐当居民好管家

记者走进陈招领的办公室时,她正在审阅景元社区防灾减灾手册的电子稿。一张风险地图上,分别用红色和绿色图标注明社区安全隐患风险点和逃生路线,大到地震、台风,小到煤气泄漏、溺水等,手册都给出了具体防灾举措。再过几天,手册就要印制好分发给居民。“提高居民安全意识、熟悉逃生办法很有必要。”陈招领说。

7年前到景元社区工作时,陈招领面对的是一个还在筹建阶段的社区居委会,而第一个难题就是景元商业街的管理。谁也想不到,这条如今整洁有序的600米长街,当时因商业东街物业管理撤离,公共设施破损严重,治安问题频发,背街路灯一片漆黑,堆积50余天的垃圾无人清扫。

刚上任的陈招领实地查看后,马上联系清洁工和垃圾处理站,用一个星期清理垃圾、清除绿化带杂草和“牛皮癣”。同时,她积极向有关单位反映,最后由政府出资14万元解决了背街路灯亮化问题,出资7万元完善修复消防设施、补种空地绿化,大大改善社区面貌。

每一天,陈招领都会抽空到社区的角落转转,逐条记录薄弱环节:部分业主圈占公共绿地、物件堆放杂乱,不按规定管束宠物,一些公共设施破损严重,急需整修……

几年下来,她广泛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与党委、政府沟通,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担任市、区两级党代表的10多年里,陈招领每年会上交两至三件提案,内容都是关于社区和公共设施建设。

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陈招领有两个法宝:一是依靠党员提升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红色爱心超市、老林会客室、党代表个人工作室等活跃于社区,300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提供“顺风车”、家教、医疗、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居民解决困难。

另一个是“招领工作法”,这是陈招领数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亮招牌、勤招呼、广招揽、评招式,主动上门走访联系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服务,解决民生难题。“群众的困难,能在社区解决的全由社区解决。”陈招领说。目前,“招领工作法”在椒江区37个社区全面推开。

国家级减灾先进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绿色社区……景元社区的荣誉纷至沓来。此前,陈招领工作了16年的建设社区,也从治安混乱、垃圾堆积的老社区,变成“国家级绿色社区”。

“其实,我是个孤儿,从小无依无靠,是学校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伴我成长,是当年椒南党委办事处的破例录用,使我走上居委会的工作岗位。正因为这样,我要尽自己所能,把更多的爱回馈给社会。”陈招领感慨地说。

【党员心愿】

社区工作,平平淡淡才是真。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多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杨加华:捧出一片和谐天

【党员名片】

杨加华,49岁,三门县亭旁镇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有纠纷,找加华!” 在亭旁镇,杨加华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杨加华是亭旁镇杨家村人,长年在外做生意。2008年5月,亭旁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给杨加华打电话,邀请他回来担任驻村干部。该镇桥头胡、王家等两村班子凝聚力不强,是亭旁镇典型的复杂村。镇负责人希望,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杨加华能解决这个难题。同年7月,杨加华放下杭州的生意,回老家当调解员。

近6年来,小到鸡飞狗跳,中到邻里纠纷,大到集体上访,大大小小有1800余件烦心事,几乎每天有百姓找上门,杨加华经常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而他总是乐此不疲。

有一次,杨加华接到一起棘手的工程款纠纷。2008年,王村村民杨某承包下某村办公大楼建设。支付40万元工程款后,该村村两委认为造价有出入,余下的20余万元款项一直拖着。双方都托人向他打招呼。“黑成不了白,白也成不了黑,谁来说情都一样!”杨加华拿起“公正”当“挡箭牌”。杨加华当着双方的面,核查每一张账单,证实工程造价与实际相符。但考虑该村资金紧张,杨加华又做起杨某的工作。最后,杨某同意以赞助名义,减价8万元。双方握手言和,一定要请杨加华吃饭,并“赖”在他办公室直到下班。杨加华假装接个电话,称有饭局,等两人离去,才悄悄跑进食堂……

“法理就像一根针,情理就像一根线,穿针引线、缝缝连连,是调解这门艺术活的精髓所在。”杨加华说,干调解,“公心”最重要,“攻心”也不能少。

一次,亭旁镇亭溪小区村民何某的30余只鸡被咬死,邻居梅某家的狗有重大“嫌疑”。鸡没法指认“凶手”,狗也无法“自辩”,而除梅某家的狗外,小区里还有10余只狗。如此“无头案”,杨加华也犯难。不过,他很快有了主意:来个“攻心计”。

当着众人的面,杨加华故意提出一个荒诞的解决办法——当场把狗打死!再看看狗的胃,如果胃里有鸡毛或鸡肉,那梅某就要赔偿何某的损失,反之何某要赔梅某的狗。

实际上,杨加华早就发现梅某表情躲躲闪闪,应该就是他家的狗所为。只是梅某不承认,只有“逼”他承认。果不其然,梅某立马表示,愿意承担何某养鸡场的损失。

赵加华有个习惯,要亲手写调解卷宗。字迹工整,日积月累,卷宗已有百万字,这比任何财富都让他感到珍贵。

【党员心愿】

我们多解决一起矛盾纠纷,老百姓就多一份理解,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徐玉姬:奔走操劳谋民生

清晨,徐玉姬又骑上那辆白色踏板摩托车,在社区里转悠开了。谁家的电扇坏了,她拨电话叫人维修;谁家门口变整洁了,她夸上几句;谁家婆媳闹别扭,她上门当“和事佬”……每天将整个社区转一遍,是徐玉姬1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功课”。

原先,桥南社区是城区的“冷角”,是“脏乱差”的典型。居民编了句形象的顺口溜来形容社区:10个鸡蛋9个碎,房前屋后垃圾堆。徐玉姬到这里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社区弄得干干净净!

社区成立党支部后,徐玉姬率社区党员干部以及积极分子齐上阵,拔草除杂移粪缸,垃圾、废品、杂草装了整整152车,用了10多天时间才搬运清理完毕。环境清理好后,徐玉姬又想办法把社区内的土路改造成水泥路。当时在社区转角处有一户人家违规搭建房屋开浴室,徐玉姬多次到他家做工作都没结果。为社区利益,徐玉姬只能申请强制拆除。起初,这户人家一见徐玉姬,就破口大骂,而徐玉姬总是笑笑回应。一晃3年过去,徐玉姬的态度终于让他们有所触动。一次,见徐玉姬被车子撞倒,男户主连忙叫来救护车,送她上医院。“这些年,她为我们居民做的事我都看在眼里,我尊敬她!”他感慨地说。

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徐玉姬牵头成立了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站和“灵活就业”小组,先由专人摸清社区失业人员底数。她自己则带着社区干部,跑企业找岗位,先后争取与10余家公司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工作岗位。此外,徐玉姬还把社区综合楼开辟成“巾帼创业园”,作为汽车坐垫、节日灯、木珠等的来料加工场,让失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最多时,同时有100余人参加,为居民增收100余万元。

居民王菊芳小时得病,无法直立行走,丈夫和女儿也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劳动。徐玉姬一方面帮王菊芳到民政部门申请低保、困难补助;另一方面邀请王菊芳参与来料加工,但因为王菊芳家离社区办公楼有1公里多路,这让王菊芳有顾虑。谁知第二天,徐玉姬就骑摩托车到王菊芳家,接她到社区。这样持续了半个多月,直到王菊芳的丈夫凑钱买了辆三轮车。现在,王菊芳每月能挣一两千元。“自打娘胎里出来,就没想过自己也能挣钱。”她激动地说。

桥南社区现有居民800余户,其中外来居民近1300人,大多以捡破烂、收废品,以及做环卫工和小商贩为主。在徐玉姬看来,社区应该成为他们的“娘家”。从2006年开始,每逢大年三十,社区都会包水饺邀请外地居民一起吃年夜饭。从去年开始,在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社区也会邀请他们一起做月饼、汤圆过节。

【党员心愿】

说社区工作不累是假的,但看到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之间越来越亲,在我心里,真的只剩下甜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