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

2014年05月22日09:2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

天津高校倡导“无手机课堂” 在上课前,一名学生将自己的手机放在“手机安全岛”内。新华社发

你听说过高校“低头族”吗?不管老师讲得多卖力,他们总是头也不抬地紧盯手机,刷微博、看朋友圈、追电视剧、玩游戏。对他们来说,上课时能忘带课本,却不忘揣上充电宝。

如今,这样的课堂“低头族”已成为众多高校中的一道“风景”。而不少学校也开始费尽心思地予以防范:有的出台严厉的“扣分”政策,有的要求学生在上课期间统一上缴手机,还有的干脆安装信号屏蔽机、上课期间断网。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只“限行”却未“收心”的举措在短期内确实能取得一些效果,但时隔不久,学生总能“下有对策”,课堂“低头”的窘况也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上大学不费脑子,费流量”

“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每天第一件事是睁眼,第二件事就是看手机,上课怎么会不玩?”提起上课玩手机,北京某高校资深“低头族”小陈有着一肚子俏皮话,“有时候也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但自己就是每隔几分钟要刷下微博、看看朋友圈,要不实在受不了。”

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山西某高校教师刘方刚开始“确实看不惯”,现在却也见怪不怪了:“上课不到十分钟,底下拿着手机看的就有一大半。还有学生发帖说,‘游戏最高分全都是上课时打下来的’,太悲哀了。”

记者在北京某高校随机采访了十余名学生,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会在课上玩手机”,但也存在“看人、看课下‘菜碟’”的情况。

“选修课人多,老师也管不过来。”“反正期末也不考试,教的东西又简单,上课随便听听就行了。”“讲得太没意思,以后也用不上,玩会儿手机打发时间。”几位刚刚下了选修课的学生告诉记者,如今选修课不仅是逃课的首选项,而且成了课堂“低头族”的“重灾区”,而管理不严、课程考核形式松散、授课内容无味等则是学生“低头”的主要原因。

可在随后一堂专业课上,这些学生课堂表现却特别好,“刚刚上的是系主任的课,谁敢玩手机?专业课知识点过得也快,稍不留神就要落下”。还有学生表示,如果老师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职称比较高,或在考试中比较严格,课堂上“低头”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

除了课程和老师,年龄的不同也导致了课堂上“低头”程度的不同。一位长期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刚刚从高中教育的严格管理下解脱出来,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更多自主管理的大学课堂,使得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意识,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此外,记者发现,研究生班级人数往往少于本科班级人数,便于管理;而且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多以课堂讨论、小组研究为主,课堂参与程度较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低头”的现象。

为何放不下手机

本该认真听讲的课堂,却变成了游戏网络的“天堂”。为改变这种窘况,不少高校开始寻求改变:扬州大学用了“屏蔽法”,高价购置了一台手机信号屏蔽器,上课时间断网;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则出台“连坐法”,向任课教师的“熟视无睹”开刀,如果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将根据玩手机人数的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老师进行处罚;华中科技大学则有学院出台了“没收法”,如果发现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将被没收一个月。

“这些措施都会被学生‘破解’。”刘方所在的高校也采取过类似措施。如果在课前暂存手机,学生要么说没带,要么干脆花几十块买个破手机上交,课上依然捧着智能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关键是学生内心特别反感这些规定,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不能被这么管着。”

“我在美国访问过的几所大学校园内基本都覆盖wifi信号,注册后学生、教职工可以免费使用,上网非常方便。除了有少数老师明确要求课堂内不准使用手机、iPad等设备,多数老师对此持开放态度,不设任何限制,他们认为现今的环境要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很不现实。于是我留意了美国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在所听的几门课中,除了《多媒体新闻采集》老师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等设备外,其他课上学生很少会拿出手机,这让我觉得意外。我跟美国学生交流过这个问题,他们常常反问我,‘花那么多钱来上大学,上课为什么要玩手机?’”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卢晓云如此撰文反思中国学生对手机的痴迷,“这是一个观念的巨大差异,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机会的获得普遍缺乏珍惜感,甚至会觉得是在被迫完成任务,自然会敷衍了事,上课刷手机也没有任何负担。我曾经在课上对玩手机的学生说,‘父母辛苦挣钱供你们上大学,你们上课却埋头刷手机,对得起他们吗?’结果收效甚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样认为,不管是断网还是上交手机,都是“治标不治本”,更需要反思的是学校本身,“为什么课堂吸引不了学生?就是因为有些课程固化、没有新意,更没有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只能按照学校安排授课,局限性太大;学生除了上课,很少有机会能找到老师。师生缺乏交流,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学生很难找到归属感,只能寄托于手机和社交媒体。”

治“低头”要多管齐下

课堂“低头族”的眼睛何时能离开手机,看向黑板?

“要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的交流。”储朝晖说,“交流多了,学校和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些学校采取了‘导师制’,学生一入学就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刘方则认为,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一是改进授课方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受欢迎,可以多借用新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并增加课堂互动;二是变革考核方式,严把‘出口关’,总有学生觉得课程‘水’、背背就能过,可以多增加随堂测验的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连贯学习的习惯。”

“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效利用新媒体,将智能手机作为服务学习的工具、将手机屏幕作为课堂的延展。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即使今天杜绝了‘低头’现象,当有一天类似谷歌眼镜这种不用‘低头’的新技术产品普及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崔艳认为,随着移动手机媒体时代到来,要想根治课堂“低头”,还应该顺应潮流、提高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如建立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等。(通讯员 葛向阳 记者 邓 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