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85后“小伙伴”,这样坚守新闻理想

徐 宁

2014年05月21日09:23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85后“小伙伴”,这样坚守新闻理想

前不久,家住南京威尼斯水城的陈月芹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拖了近一年的学区问题终于解决了,而促成这件事的正是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的记者。她和另外几位业主将一面绣着“刚正不阿传民声”的锦旗送到特报部,却发现办公室墙上已经没地方挂了……

成立3年多的特报部,采写各种报道千余篇,播发舆论监督稿件700多篇,受到中国记协和省委领导的点名表扬。

一群“小伙伴”坚守着新闻理想

特报部记者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主力记者都是85后“新闻小伙伴儿”。

2011年加入特报部的俞声扬,刚入行时希望做些轰动劲爆的报道。“可刚开始几个月,接触的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市郊某个公厕被拆除,周边小商贩无处方便,一场大雨导致快递投递延误之类,当时我很疑惑——难道记者平时就做这种工作?”

部门老记者开导他:“好的新闻题材需要提炼,话题往往就蕴含在日常小事中。”很快,发生在2011年8月的一件“小事”果然成了“大事件”。

“南京小西湖社区有工商户反映,在社区办理经营场所证明需要先购买福利彩票,否则不予办理。通过深入采访我意识到,福利彩票的公益慈善性质其实已变成行政摊派,买彩票成了办事的筹码和交易条件,最终将导致社会秩序和慈善氛围遭破坏,这绝非一件小事。”

报道播出后,央视东方时空迅速跟进,还专门采访了俞声扬,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数十家报纸配发了评论,全省福利彩票行业按照民政部和中国福彩中心的要求进行了整改。俞声扬由此决出新闻战线上第一块“金牌”。

主任刘海涛是团队里为数不多的“70后”。他说,“我们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记者?其实就是对新闻理想的坚持。”

用制度力量与“软阻力”掰手腕

从事舆论监督,最容易遭遇“打招呼”、“请托”潜规则,特报部通过制度建设杜绝“人情稿”,抵挡“软阻力”。

江苏新闻广播建立了规范的例会制度,“选题透明,才能让私活没有生存空间”。特报部舆论监督报道选题几乎全来自96110热线等官方线索,拿到选题会上经过讨论再去采访,否则不能播发。主任、记者都不能私自确定选题,杜绝了各种人情提供的投诉线索和干“私活”的可能性,堵住了新闻寻租发生的源头。

“开门见客,让人情无处藏身”,是特报部自觉“防腐”的另一特色。2011年,记者刘康亮在镇江调查采访一位女教师因拆迁不力被学校停职停薪。报道播出后,有关方面领导来到时任新闻广播部总监郭成涛的办公室,郭成涛立刻把刘康亮喊来。这位领导拿出一个厚信封放在郭成涛面前,请求把稿子从官网上撤下来,被当场拒绝。领导带头垂范,下属自然效仿,形成了一个拒腐体系。

舆论监督“架桥梁”而不“抡大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特报部记者王哲对此体会颇深。

回到一年前,南京威尼斯水城的陈月芹等多位业主找来,请他帮助解决开发商迟迟未落实的学区问题。“我调查后发现,表象是教育局和开发商之间互相推诿,深层次原因是当地政府在引进地产项目时,缺乏对开发商的制约和监督。业主在失望和愤怒之余,甚至产生堵长江大桥求解决的极端想法。”

王哲首先与业主代表进行了充分沟通,劝业主理性应对,同时连续一星期在开发商、教育局、区政府之间奔走,促成几方坐下来连续进行了4次协商,开发商最终在解决学区和配套问题上向业主作出承诺,最终避免了一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做舆论监督报道,不是拿着一根大棒去敲打对方,也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带着老百姓去指摘某一方。要达到为政府排忧、为百姓解难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架起各方沟通的桥梁。”王哲说。

这座桥梁,该怎么架?记者赵立孟的做法是,“迈开腿,张开嘴”,到基层中、到群众中。

2013年7月,徐州沛县朱寨镇的周长俊老人反映,已经领了3年的新农保养老金今年一直领不到。去当地调查后,赵立孟得知该镇竟有8871名老人没领到养老金,不少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很受打击,觉得被政府“忽悠”了。他继而发现,沛县农保处一直坚持执行国家政策,按月向老人账户打款,但这笔钱通过各镇的邮政储蓄银行发放,部分邮储银行图省事,自行要求老人半年取一次,有的甚至谎称国家有规定一年取一次。

报道播出的当天,当地邮储银行就将拖欠的养老金全部发放,对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还进行上门服务。

3年来,特报部从未偏离舆论监督的初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意给地方以时间和空间,化解了群众怨气,缓和了对立情绪,促进了社会和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