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5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毋改英雄意气”
——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静静地放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一个大洞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肝疼袭来时,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顶出一个大洞。
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一位省领导来视察,看到兰考灾情严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下去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挥笔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写下“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再一次听到焦裕禄充满激情的声音:“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般英雄气概?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时代在追问。
王新军在县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反思自己:刚来兰考也有满腔热情,但是,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激情和斗志逐渐冷却了、退缩了。与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奋斗精神相比,自己明显缺少了几分对事业的执着和责任担当。
50年过去,墓碑上的焦裕禄依然年轻英俊。他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铿锵激越,撼人心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愿这种豪情壮志激励后人砥砺奋进“肝胆长如洗”,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两袖清风来去”
——有一种品格高山仰止
焦裕禄纪念馆里,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干部十不准》,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
其中一条:“一律不准送戏票”,“十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
一张小小的戏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刘俊生的思绪再次回到了50年前。他说,焦书记来之前,给县委领导送戏票是一个惯例。而且给县委主要领导留票,总是第三排正中间的位置,群众就有意见,戏称第三排为“老三排”,县委主要领导是老三排“排长”。
后来,看白戏发展到县委每个机关都有份。
焦书记来之后说,谁看戏,谁买票,谁花钱,不准看白戏。
其间,他无意间得知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立即拿钱叫儿子去补票。
正是这一串的“戏票问题”,促使他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清楚记得,当年父亲把她领到食品厂,还叮嘱厂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给女儿安排轻便活。“好单位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规定的。”当年,她并没有深刻理解父亲的规定。
1966年2月26日,根据焦裕禄生前遗愿及兰考民愿,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遗体从郑州迁往兰考。当天,兰考万人送葬,人山人海,焦守凤刹那间明白了父亲曾经的严厉,所有的委屈与不解转眼化为泪飞如雨的感情。
50年后,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县委制定公布了新的《兰考县党员干部“十不准”》。
50年过去,仿佛一切都在变,又都没有变。
在焦裕禄陵园,离墓地不远处的纪念馆里,人们排起长队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展柜里,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到带着窟窿的布鞋,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
睹物思人,观者唏嘘不已。
来自安徽怀远县的一家公司经理陈明对记者说,时至今日,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仍能引起全社会共鸣,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热切期待和强烈呼唤。
“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50年时空穿越,短暂的生命铸就精神的永恒。
让我们再一次呼唤:为了那永远不改的本色“依然月明如昔”!
(据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张严平、赵承、刘雅鸣、张兴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5日 04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