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活动见物也见人、见作风也见思想、见精神也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从知与行、物与人、破与立、改与守、上与下、内与外、小与大、方与圆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执政党作风建设和党性修养的内在规律,蕴涵着深刻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和党性修养的科学指南与行动遵循。
一、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教育实践活动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既增强思想自觉,又增强行动自觉;既解决作风问题,又从根本上解决党性问题,尤其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只有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才能行稳致远。一是知真理、悟真谛,知之至信深厚、虔诚执着,才能行之理性自觉、笃定不移;二是知民情、晓冷暖,只有冷暖两相知、感情两相融、心灵两相通,才会行得体贴入微、不离不弃。三是知责任、勇担当,心中唯有“责任重于泰山”,行才会义无反顾、无私无畏。四是知标准、懂规矩,在对标立规中找差距,“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方能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增强“打铁之硬”,“赶考”路上才能头不晕、心不慌。五是知大义、小自我,知之越深越切,越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得之不喜、失之不愠,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二、物人两见,办好实事,升华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见物见人,既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制定方案、采取措施,又围绕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制定方案、采取措施。要防止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倾向。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从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高度,揭示了执政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聚焦“四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连“根”一同拔掉。根子不除、风源不堵,必会卷土重来,今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明天又有可能不好进、不好看、不好办了。因而,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见物也见人。只有见了立场、有了群众观点,一事当前才知话为谁说、事为谁办;见了思想、有了公仆情怀,才会带着感情做事,才叫一个温暖;见了精神、提升了境界,才知道权为谁用、利为谁谋;见了能力、强了素质,群众才信得过、靠得上、跟得紧。这是共产党人需要用一生来修炼的“全套功夫”。不以群众为英雄,就永远不能像焦裕禄那样“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改变不了自己,就改善不了群众生活;改造不了主观世界,就改造不好客观世界,这是党风建设的要义所在,也是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
三、改守统一,改中破旧,守中立新
所谓不破不立,破是立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因此,必须聚焦“四风”抓整改,坚决向陈规陋习说“不”,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方法抓作风建设。
同时,革故鼎新中要知坚守、讲传承。离开了传承和坚守,就等于割断了党的血脉、改变了党的颜色、丢掉了党赖以发展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统一,这是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些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和“守”的最终目的是“立”。教育实践活动在集中整治“四风”的同时,立起了新标杆、新精神、新风尚,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时代精神坐标,这就是总书记大力倡导的“三严三实”精神,“接力”和“赶考”精神,责任担当精神,公而忘私精神,“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以及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反复强调的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整风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钉钉子”精神,等等。实践证明,教育实践活动每深入一步、党的时代精神内涵就丰富一步、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就大大向前改进一步。
四、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内外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凡事都是这样,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必不为,上面松一寸、下面松一尺。上头搞形式主义,下面就会弄虚作假;上头是官僚主义,下面就会照搬照套;上头有享乐主义,下面就会投其所好;上头刮奢靡之风,下面就会铺张浪费。领导带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全面的而不是有选择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中央政治局到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上下联动抓整改的局面,使教育联动深化、问题联动查摆、措施联动制定、压力联动传导,形成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效应。
坚持开门搞活动、内外互动抓整改,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必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与加强群众监督“两个民主”统一起来,把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来自党组织内部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两种资源”整合起来,把党组织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来自上级督导、下级监督、横向比促、制度规约、用人导向、社会舆论、典型引导等传递的外驱力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这既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保障,也是我们党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采取的重大举措。
五、小大相兼,落小落细,从严从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阐述“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同时又“以小带大、小中见大”“积小胜为大胜”的治党治国思想。在如何对待群众利益上,强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在反对“四风”上,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一锤一锤接着敲,办好一件事后再办第二件事,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抓下去。在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方面,强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而,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慎独、慎初、慎微,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不要“温水煮青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小大”“宏微”“巨细”“难易”之间改作风的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与具体、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形象而凝练地阐释了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目标与手段、决策与执行、治标与治本、渐进和突破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循序渐进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来确保党永不变质的发展规律。
六、方圆相济,圆不失规,方不失矩
习近平总书记用“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深刻阐述了方圆相济、刚柔相济、德法相济的治党治国思想。无论是圆是方,都离不开规和矩,要立规矩、讲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架起“高压线”,坚决反对讲人情不讲党性、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讲权利不讲义务、讲自由不讲纪律的现象,严格防止“破窗效应”,绝不让规矩成为“稻草人”。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强化品德修养,又要强化规约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方圆兼修、刚柔相济、智圆行方、外圆内方。要内补理想信念之“钙”,外强“金刚不坏之身”;内铸傲骨,外除傲气;涵养锐气,去除霸气;敬畏于内,义行于外;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原则讲坚定,策略讲灵活;崇德以广业,变通以趋时。唯其如此,方能“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相关专题 |
· 学习路上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