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战斗力是衡量部队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尺,战斗力本身也需要科学精确的标准体系来衡量。空降兵某部官兵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认识到——

标准有“刻度”,战斗力才有“硬度”

记者 李学勇 周 猛 曾火伦

2014年05月13日09:30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标准有“刻度”,战斗力才有“硬度”

伞花绽放空中。赵大瀚摄

“一个班长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建议,不简单!”谈起部队正在大力构建的岗位战斗力标准体系,空降兵某部部队长李凤彪对自己的战士很满意。

受到表扬的班长叫何小斌,他的一条建议,使空降兵作战携行标准改革论证的“头脑风暴”刮得更猛了。

记者4月下旬见到何小斌的时候,小何还有点不好意思:“参谋长前几天刚刚到连队征求过我和战友们的意见。真没想到上级领导这么重视。”

事情缘于一场座谈会。那天,团长到连队与官兵座谈。发言时,何小斌建议重新制订空降兵作战携行标准。

理由何在?何小斌说:“美军抓捕本·拉登前,海豹突击队员问指挥官需要带什么东西,指挥官说,根据任务而定。这就是实战化!我们执行不同的任务都是一个标准,携行装具过多,有的不仅用不上,还影响战斗力。因此,空降兵作战携行标准应当重新论证。”

一个空降兵的背囊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战斗力?何小斌的建议被整理上报后,该部首长专门指示成立调研小组,深入基层专题调研。

战斗装具随身携带,一着陆即可投入作战;单兵综合保障系统不再单兵携行,改为后续空投补给……围绕一个小小的背囊,官兵们的意见建议直指战斗力标准和实战需要。

“战斗力是衡量部队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尺,战斗力本身也需要科学精确的标准体系来衡量,‘刻度’不精的标尺是毫无意义的。”该部领导认为,战斗力标准应当精准、明确、可操作。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不仅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战斗力标准体系,而且应当随任务、环境、装备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修订调整。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背囊引起上级重视的原因——单兵携行标准改不改、如何改,平时影响的是训练,打起仗来却可能决定胜败。

空投空降处处长于亚宾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夜间跳伞训练的时间,教材规定是日落后1小时至次日日出前1小时,但一些部队却存在打“擦边球”的现象。怎么办?他们明确规定,组织夜训以气象部门发布的日出日落时间为准,且“日落后1小时”指的是飞机起飞时间,而不是跳伞出舱时间。

为让训练更贴近实战,他们进一步提高训练标准:夜间跳伞训练,机场和机舱内均实行灯火管制,伞兵必须在一片漆黑中凌空跳下;打破惯例,凌晨两三点拉动部队,组织后半夜跳伞训练。

变化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该部领导说:“我们这个部队历来擅长夜战,在朝鲜战场上打得美军哀叹‘月亮是属于中国军队的’。训练不瞄准战场,明天打起仗来,月亮还能属于我们吗?”

有“刻度”才有“硬度”,有“硬度”才立得住。盘点这个部队近两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难发现,每一条新规定都盯着“刻度”细化,每一项新举措都向着实战聚焦:规范空降兵战斗准备、战场进入和战斗实施3个阶段11个时节66项行动的指挥流程;采取量化打分的方式对各级指挥员进行考核并逐年修订考评标准;符合年龄要求的所有军官每两年至少完成3次跳伞,师团党委常委和营连干部跳伞站排头;伞的颜色由彩色改为天空灰,以利于隐蔽突击……

采访期间,记者试着背了背战士的伞具和装具,按照论证中的新标准携行的背囊,40多公斤的负重让人感觉沉甸甸的,一如这支空降劲旅双翼上的使命与责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