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空天“千里眼” 救灾更快捷

热点解读:地质灾害应急应用联合实验在北川开展

记者 张文

2014年05月13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地质灾害应急应用联合实验在北川开展——空天“千里眼” 救灾更快捷

监测量化准确率超70%

能精确到受损房屋数量和损毁程度

此次实验动用了众多的“高精尖”监测设备,其中,“资源三号”卫星是最耀眼的主角之一。

2012年成功发射的“资源三号”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的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该卫星综合技术指标在国际同类卫星中名列前茅,可通过生成可量测实体模型,在运行时有效避开天气因素影响。

“卫星遥感、机载激光扫描测量和高性能计算与通信相结合,相比以往依赖人工空中观察和人工解译遥感影像的方式,提高了量化指标和地质灾害损毁程度评估的科学性。”齐华介绍,人工解译,即依靠人工识别和提取卫星监测影像。这次实验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对卫星数据进行高速测算,测算结果将适用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引发的灾害损失评估,主要特点是“快、准、全”,对灾情判断的准确率将至少达到70%以上。

此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引进先进的航空摄影测量方式,不仅能拍摄垂直地面情况,还能以倾斜角度拍摄建筑物立面,灾情统计能精确到受损房屋数量和损毁程度。

“以前,灾害发生时,人们能立即知道的只有灾害的大致情况和范围。”参与实验的西南交大副教授汤家法告诉记者,通过卫星、高空飞机和无人机构建的空天一体灾情监控系统,避免了大的灾害初期人们全力救灾而无法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灾情的情况,能在最短时间内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而此次在北川进行的实验尚处于数据获取阶段,项目若成功,将意味着我国在地质灾害损失评估与防灾减灾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3D还原北川地震遗址

囊括地震和次生灾害全部特征

北川县“5·12”特大地震遗址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遗址保留有典型的地裂断层和山体滑坡的巨大灾害遗迹,其中的建筑群遗址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建筑结构类型的受损状况。”汤家法告诉记者,项目组选择在北川开展实验,是由于这里具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灾害损毁特征,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十分接近于真实情况的数据。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北川地震遗址中的主要街道进行了3D数字还原,“这并不在实验的预先设计范围内,而是我们在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后,临时决定做的一个‘副产品’。”齐华告诉记者,对北川地震遗址进行数字化还原,既能利用还原的虚拟环境开展地质灾害研究,还能为当地保存人文史料。

据了解,北川地震遗址迄今仍是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区,曾多次受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侵袭。实验在对遗址的地震损毁数据进行收集后,复原出遗址原貌,也是对项目成果的延伸。

“实际应用中,在对灾情进行准确快速的了解后,数字还原技术可在后期的灾后恢复重建中提供参考。”朱庆告诉记者,北川地震遗址的3D还原影像,无疑将对防灾减灾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3日 09 版)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