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这片土地深情地记着他

——追记岳池县蔬菜局局长沈乾文

2014年04月28日09:3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图为沈乾文(左)生前在蔬菜基地调研。(资料图片)

  艾青《我爱这土地》

  ——代题记

  两双筒靴,一高一矮,在办公室静静放着,他永远不会再穿上,沾一脚那熟悉的泥土芬芳;

  一顶草帽,早已破旧,挂在墙上蒙着尘灰,他也没有机会再戴上,挡一挡夏日那毒辣的太阳;

  那辆停在墙角的自行车,不知道随他行了多长的路,他再也不会听到吱呀吱呀的声响……

  时间在2014年3月23日定格。年仅48岁的岳池县蔬菜局局长沈乾文,猝然离开了人世。

  沈乾文的父母亲还记得,生长在岳池县伏龙乡的他,当年眼看贫瘠的山丘让农民世代受穷,毅然选择就读农校,立志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状况;

  许多农民和业主没有忘记,在这片令他钟情的土地上,印着他深深的脚印,他短暂的一生就在这土地上打转转;

  同事们眼含热泪诉说,是高负荷的工作让他积劳成疾,过早燃尽了生命——直到去世那天凌晨,他还在赶写发展岳池循环农业经济的材料。

  起早贪黑,栉风沐雨……沈乾文从果树专家很快跨界成为蔬菜专家。他一心扑在现代蔬菜产业发展上,引种、试验,每一次失败,都会让他“像被挖了祖坟那样难受”,每一次成功,都会让他“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兴奋”——

  群众眼中的“大专家”

  2009年,岳池县成立了全市首个蔬菜局,在考察推选中,沈乾文获得全票,后被组织任命为第一任局长。

  沈乾文所学专业是果树栽培,对蔬菜产业,他其实是个外行。

  然而,组织选择他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南充农校毕业后,在县农业局果树站担任农艺师的沈乾文,钻研于果树栽培和技术推广,选育的4号脐橙、78-1锦橙分获省名优水果金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这在全市都是独一份。

  2001年,表现出色的沈乾文被安排担任农业信息服务站站长。在那个一穷二白的部门,沈乾文四处借钱买来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既便于开展信息工作,又通过承接打印业务替补工作经费,维持信息站的正常运转。其间,他撰写了大量农业调研报告和信息,成了岳池农业系统“一支笔”。

  蔬菜局成立后,查资料、拜专家、搞试验,短短几年时间,沈乾文便从果树专家成了蔬菜专业的“活字典”。

  沈乾文明白,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不仅要在种植粮食上作好文章,而把蔬菜发展成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大产业,满足市场之需,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之一。

  沈乾文为了快速推进发展蔬菜产业,经常出差。

  和沈乾文一起出过差的同事们都说他出差很抠门:总是精打细算,舍不得住好宾馆,舍不得打出租车,有时甚至一碗小面就是一顿午饭。在买种子时,他却大手大脚,看到好的品种就像发现宝贝一样兴奋。

  每次出差回来,妻子罗莉收拾行李,见他带回的除了换洗衣服,剩下的全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沈乾文的心思都在引进新品种上。2012年,沈乾文得知紫山药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价值高、产量也高,便从浙江引回岳池试种。他三天两头往试验田跑。观察墒情、记录长势,笔记本记了厚厚几十页。因气候条件不适,试种失败了。那段时间,县农业局副局长王建秋说他像“被挖了祖坟那样难受”。

  自此以后,沈乾文对引进新品种的技术要求,严格得近乎吹毛求疵。为了一个新的辣椒品种,他宁可多跑三四十公里山路,来到中和镇的油沙地去试种,他说那样可以实现最好的种植效果。在沈乾文的精心管护下,该品种试种成功,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每亩可增加产量上千斤。

  对待种植技术,沈乾文是一个近乎固执的人。有一次培育新品种丝瓜苗,大家建议用穴盘进行培育,虽效果会稍稍差点,但工序会节省一半。沈乾文却坚持用效果最好的营养袋育苗,他不惜和分管领导“吹胡子瞪眼”。领导最终让了步,说他拗,沈乾文报以嘿嘿一笑。

  平日里,沈乾文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

  气候、土壤、品种、市场,哪一环都出不得差错。不分天晴落雨到田间地头测量,不分昼夜翻阅各种资料……沈乾文发现,田坎土层深厚、通风透光、经干耐旱,正好具备丝瓜旺盛生长的条件,株产量可达10公斤。利用田坎种植丝瓜,空闲的田坎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丝瓜开出的黄颜色的花朵,产生的黄板效应,还能够防御害虫,这种成本低、产出高,且绿色环保的种植模式很快在岳池推广开来。

  这个春天,岳池就种植了15公里的田坎丝瓜。

  躬耕于阡陌中,穿行在菜园里,察墒情,观效果,沈乾文倾真情促示范,一点领导的架子都没有。几年来,全县蔬菜种植示范园从30多亩快速发展到10万多亩,岳池现代农业再折桂,被省政府命名为蔬菜基地产业强县——

  业主眼中的“自家人”

  头衔挂着蔬菜局局长,但在业主眼里,沈乾文不是领导,是“自家人”。

  戴草帽、穿汗衫、蹬筒靴,每天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破自行车,西瓜业主李贵明说:“你这个局长,比我这个农民穿得还寒碜。”

  李贵明的西瓜基地,沈乾文一年要去四五十次,授技术、谈管理,技术比他这个种了十几年西瓜的老业主都精,手上的茧比他还厚。

  2009年大旱,40多度的高温连竹子都晒死了,此时正是西瓜生长的关键期,可因为缺水,原本该长到七八斤的西瓜只有三四斤。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就要泡汤,李贵明急得嘴角都起了水泡。

  沈乾文成了李贵明的救星。联系农机局、铺设管道、提灌引水,沈乾文忙得几天没回家。等到清凉的河水汩汩流进瓜田,沈乾文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下来,一下瘫坐在地上,半天站不起来。

  那一年,西瓜获得了大丰收。李贵明亲自挑了几个肚圆皮薄的大西瓜送给沈乾文解暑。李贵明说,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从来没有吃我们一顿饭、抽一包烟,这几个瓜你一定得收下。沈乾文拗不过,收了一个瓜,马上切开和大家一起品尝,瓤红汁多,真甜!

  每年春节,在岳池种瓜的浙江业主都回不了家,那时是育苗的关键期,离不开人。沈乾文自掏腰包在饭馆摆上几桌,把业主们都请来,和大家一起团年。吃完饭还把自家做的腊肉、榨的菜油送给大家。看着这个平时舍不得吃穿,常年都穿着那几套“起皱皱”、洗得泛白衣裳的贴心人,大家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2007年,在重庆打工的李桂兰返乡创业,在裕民镇承包了200亩地种植蔬菜,可因为不懂技术和管理,当年就亏了几十万。沈乾文及时给她提供技术指导,分析市场行情,并建议她把蔬菜基地搬到条件更好的乔家农业园区。

  2011年,眼看着基地发展稍有起色,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把50亩豇豆架全部吹垮,损失又是几十万元。接连的打击让李桂兰缓不过气来,心灰意冷之下决定放弃蔬菜种植。沈乾文得知此事,不断给李桂兰打气,“一定要让你尽快种上第二季豇豆!”不久,李桂兰收到了沈乾文送来的10吨复合肥和其他种子。李桂兰不知道的是,当时沈乾文为了扶持她,不知道跑了多少路。

  如今,李桂兰的李二姐蔬菜已成为了岳池蔬菜产业的一张名片。李桂兰哽咽地说,没有沈乾文就没有她的今天。

  在四川享有盛名的三安蔬菜联合社,理事长周文利至今不忘,2010年以前,联合社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蔬菜白白烂在地里。旺季时蔬菜价格贱、人工成本高,采摘成本和售价基本持平,压根没收入。沈乾文得知此事后,积极帮助向上争取、包装项目,前前后后跑了几个月,终于争取到了气调库、泡菜厂、包装厂三个项目,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每亩蔬菜增值500多元。周文利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用担心收购商“杀”价了!

  2013年7月13日,是现代农业示范园业主们难忘的一天。50年不遇的大风让农业设施受损严重,甚至有的地方被夷为平地。没等业主们找沈乾文,他却挨个儿打来电话,了解损失情况。

  第二天,沈乾文冒着大雨,一家一家拍照、记录情况。之后的一段时间,沈乾文每天在园区忙着灾后恢复工作。益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文柱感动万分,原本想着要一级一级往上汇报,还得自己想办法补种蔬菜,没想到沈乾文把什么事都办好了。

  沈乾文的辛苦没有白费,从他来到蔬菜局任职起,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从30多亩发展至10万亩,成功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更是多达数十种,岳池县被省政府确定为蔬菜基地产业强县。

  实实在在的变化摆在眼前,业主们都说,沈乾文和他们一条心。他们不叫他沈局长,而直呼其名沈乾文,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沈乾文没有领导的架子,巴心巴肝为大家服务。他们说:“谁办实事,谁就是‘自家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沈乾文并未获得劳模的称号,但他的勤奋、敬业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让干部群众打心眼里佩服——

  同事眼中的“省劳模”

  岳池县农业局只有一个省劳模,可是大家都说有两个,另一个就是沈乾文。

  沈乾文并未获得过劳模称号,但同事们都习惯叫他“省劳模”——因为他姓沈,谐音。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敬业和奉献,大家打心眼里佩服。

  蔬菜局一共只有9个人,人不多,事情却不少:争取项目,落实资金政策,招引业主,新品种培育,研究套种模式,对接市场……

  每天工作到深夜是常事,就连双休日也常加班。长期如此,难免个别同志没有一点怨言。

  沈乾文却说,如果工作不适应,大家都可以走,但是他不能走。

  蔬菜局副局长唐敏慧说,沈局长常说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不想加班的,可以不加班;嫌太累不想在蔬菜局干的,可以向组织申请调换岗位,而他自己必须留下来,把岳池蔬菜产业发展起来。

  骑自行车回家只要10多分钟,沈乾文中午却很少回家吃饭。往往过了中午,他才到单位附近的小餐馆里煮上二两面就着馒头吃。这对他来说是最省事最省时的午饭,因为吃完饭还得到办公室继续赶材料,或者到蔬菜基地查看。

  让唐敏慧印象深刻的是,蔬菜局的工作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沈乾文还常常管“闲事”。

  既是农业专家,又对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熟。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凡是有涉农的工作汇报和项目申报材料,大家都爱找他帮忙提建议,他来者不拒,甚至亲自动手帮忙撰写相关材料。

  他始终钟情于这片土地,并不计得失。甚至因为机构编制变动,个人职级待遇受到影响,他也仍然服从大局。去年底,经县编委同意,农业局全盘考虑,把蔬菜局减少两个编制,内部调剂给其他事业单位。作为高级农艺师,沈乾文的工资和职级挂钩,从6级降为7级,每月工资减少100多元,他没有去找过上级。

  他的心全都扑在工作上了。和他共事15年的王太益常常告诫他: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

  其实,在蔬菜局的几年里,沈乾文一直都没断过药,他的办公室里、家里、手提包里,总是有一大堆药。

  2009年,沈乾文患上心肌炎,医生说多加休息、用心调养就能康复。可那时,正是蔬菜局成立起步的关键时期。作规划、访业主、搞调研,哪一样都离不开他,沈乾文把医生的劝告置之脑后。

  2010年,他又患上了冠心病。病痛的折磨,让正值壮年的他走路都气喘吁吁,下次乡更是连衣服都要湿透。但他没当回事,认为人年轻,挺一挺就熬过来了,仍然一周三四天都耗在地里,晚上还经常熬夜写材料。

  2013年,沈乾文病情恶化,发展为心脏衰竭。

  病情越来越重,县医院不敢接手了。沈乾文被家人强行送到重庆新桥医院。但每次住上没几天,他就溜了回来。去年12月,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要求立即动手术。沈乾文又一次瞒着家人和同事,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他要去忙大春生产的事了。

  结婚20余年,家里大事小事,沈乾文都不拢边。深知丈夫对工作的执着,妻子罗莉只能像呵护小孩一样督促沈乾文爱惜身体——

  妻子眼中的“倔丈夫”

  每天深夜回家,沈乾文扔下一堆满是汗渍和泥巴的脏衣服,就不想动弹了。因为忙,从幼儿园到大学,他连孩子在哪个班都不知道。

  在父母眼中,沈乾文也是个大忙人,忙得都没有时间好好尽孝。2005年的一天,老父亲卧病在床,沈乾文好不容易抽出周末回老家服侍。可中午才到家,夜里一点,接到一个工作电话,他就找了一辆摩托车连夜赶回了单位。

  一家人仅有的一套房子是十年前妻子单位分的,天花板上的石灰都大块大块地脱落了,沈乾文却连维修的时间都没有。

  妻子罗莉心疼他,担心他的身体,但也知道他对工作的倔劲儿一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只能像对待小孩一样在生活上督促他。

  今年3月16日,罗莉因事要去南京。实在放心不下丈夫的她在梳妆台前贴上一张温馨提示:去医院复检,注意按时吃饭、吃药。虽然离家在外的罗莉每天都给沈乾文打电话叮嘱他,但还是连丈夫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就在她返家的当天清晨,沈乾文因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这成了罗莉心里永远的痛,也成了同事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那天是3月23日,星期天。就在前一天晚上10点过,唐敏慧到办公室拿材料。沈乾文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借着灯光,唐敏慧看到他正在对着电脑打字。见惯不怪的唐敏慧没有打扰他,悄悄离开了。没想到,那竟是沈乾文留给同事最后的背影。

  而他起草的这份发言材料还工工整整地放在身边的公文包里。

  后记:

  沈乾文走了,走得那么突然,给亲人、同事还有朝夕相处的业主和农民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与遗憾。

  他来不及参加全市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他留下了还来不及实施的农业发展梦想。

  唐敏慧已经填好了一张“特殊门诊”申请表,但是她再也不用去办理了。此前,唐敏慧多次对沈乾文说,你常年吃药工资吃不消,完全可以申请一个“特殊门诊”。然而,沈乾文总是摇头,我的病我清楚,没有那个必要,再说也没有时间去办啊。唐敏慧背着他详细了解了申报手续,还没有来得及申报,沈乾文就与世长辞。

  让李贵明遗憾的是,2012年下半年,他向沈乾文推荐引进的野生百合,2015年才能培育出来。这个被沈乾文极为看重的经济价值极高的中药材,再过一年就可以在岳池大面积推广了,一大批业主和农民可以借此致富,但沈乾文再也看不到了。

  李桂兰至今仍然不敢相信,那个经常到基地来帮她的沈乾文离去了。每天晚上,李桂兰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是的,沈乾文还有牵挂的事。沈乾文一直呼吁在农业园区建一个派出所,他说那样业主们就可以更加放心地发展产业了;今年3月,裕民镇妇联希望发动妇女,在当地发展蔬菜产业,沈乾文调剂给她们的100斤豇豆种子,还没有开花结果。

  他离去了,这些曾受过沈乾文帮助的群众自发来到追悼会现场。他们说,要实现沈局长的遗愿,完成他的未竟事业,才是对这位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好干部最好的怀念和告慰。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写给了沈乾文——他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这片土地自然深情地记着他。(倪阔 岳池记者站 肖勇 记者 周文平 李倩 文/图)

(责编:赵淑霞、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