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齐心协力谋划改革发展大业

2014年04月19日16:15   来源:云南日报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各项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

如何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动力?

如何走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如何将各项改革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16日至18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创新方式,采取主题发言、分组讨论、交流发言相结合的形式,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精神,围绕全力以赴打好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战、创新边疆治理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等主题,畅谈学改革、思改革、谋改革、推改革的心得体会,齐心协力谋划我省改革发展大业。

“抓住了自身特点就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改革之路”

起步决定全局。

今年,我们既要筹建改革工作的组织架构,又要理顺改革工作的规范流程;既要谋划今后整体改革的推进步骤,又要研究今年改革任务的落实;既要明确改革的具体内容,又要细化改革的落实主体。能不能将这些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不仅是对我们改革决心的最好检验,更是对我们改革智慧的最好评判。

罗正富说:“要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与云南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云南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好解放思想的问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用好用活国家给予云南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好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努力破解交通基础设施差造成的物流成本高、招商引资吸引力低的问题,夯实发展的基础;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推动那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发展方式粗放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抓好总体谋划,科学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既要积极,又不能抢跑,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都要搞好。”张田欣认为,制定我省具体的改革方案时,要做好和中央要求的有效对接。

辛维光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最能推动云南发展的举措、最能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措施入手,以改革动力释放发展潜力,全面推动改革不断深入,要围绕管全局、管长远的问题改,要围绕‘老大难’问题改,要围绕自身特色改。”

“法治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杨应楠说,要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的紧密结合,立法工作要主动回应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课题。

全面深化改革既有共性要求,也有自身特点,抓住了自身特点就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改革路子。在集体学习中,大家分别结合云南的实际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围绕如何体现云南改革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深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既要以坚决的态度推进改革,又要讲究策略方法,必须注重把握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 尹建业说,今年全省将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规范引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

“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实施创新驱动。”岳跃生说,下一步我省将积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李新平建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应充分体现创新扶贫攻坚机制这方面的内容,用改革推动这项云南最大的民生工程。

改革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先行先试。

“敢于突破才能有所作为。”杨红波说,红河州将以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全国试点建设、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等工作作为深化改革的平台,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实现发展。

张太原、锁飞、杨立华、刘建华等在发言中提出,希望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干事、支持创新的政策,让真正干事、大胆创业的同志放下包袱,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目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完善了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研究了今年的工作要点,下设的8个改革专项小组和牵头单位也迅速行动,明确了各领域专项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

谋改革、推改革、促改革已成为当前全省上下最大的共识。

“抓好云南的改革工作必须创新边疆治理体制机制”

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省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紧扣这一省情,创新边疆治理体制机制,提升边疆治理能力,推动我省边疆治理理论和治理实践取得新成效。

“云南的各级干部,一般都有边疆治理意识,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边疆治理重要意义的认识还需要深化和提高。”集体学习中,大家对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谈了心得体会:

“边疆问题历来是关乎国家兴衰、国家认同、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需要从执政兴国的高度来认识边疆、治理边疆。在新的形势下,开展边疆治理工作所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张登亮说,就迪庆州而言,要按照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要求,按照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要求,按照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把藏区工作这面全国示范区大旗扛好。

这些年来,云南在中央的大政方针指引下,积极探索边疆治理工作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边疆治理是一项关联性、协同性、整体性强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在这次集体学习中,大家围绕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

“治理与管理有联系也有区别。治理既有纵向,又有横向;既让政府成为管理的主体,又让社会、市场、群众成为管理的主体。应当对边疆治理的观念、主张、思维进行具有时代性的变革调适。”

“世情、国情、边情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对边疆治理政策提出了更具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边疆治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政策进行更有时代性的创新突破,对边疆治理的财税金融、对外开放、扶贫攻坚等体制机制进行更有时代性的研究谋划。”

突破一点,可以带动全局;找准支点,可以事半功倍。

这次集体学习根据国内外、省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了我省加强边疆治理的重点工作,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加快沿边开放、释放地缘优势,是推进边疆治理工作的有效举措。

“要从‘传统’的边疆转变为‘现代’的边疆,从‘闭塞’的边疆转变为‘开放’的边疆;要从‘管’边疆到‘治’边疆,从‘守’边疆到‘富’边疆。”刘光溪在发言中说,云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向“沿边开放”四个字要活力,通过创新沿边经贸、金融政策,进一步理顺人流、物流、资金流通道,“激活”边境线。

王喜良说:“我省的一项突出优势,就是沿边的优势。做好沿边开放这篇大文章,需要扩大云南的市场,把末端变成前沿,通过改革促进沿边优势的发挥。”

陈玉侯表示:“西双版纳将紧紧抓住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将其打造成昆曼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

“云南的民族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面临着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不适应等新挑战。”赵立雄认为,应当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使民族工作队伍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李小平认为,要注重培养选拔使用边疆民族干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边境民族地区工作,做好边地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做到‘蹄疾而步稳’”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打开市场之门”。和段琪说,“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加快发展”要求我们既要放活市场这只手,又要用好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手,让两只手“握手言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求我们坚定勇气和决心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要求我们创新探求由人才支撑、科技支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机制、驱动之路,带动产业发展上水平、提档次;“着力改善民生,增加群众收入”,要求我们明确改革“为了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大家提出,要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作为“当头炮”,力求有新作为、新突破。

“涉及到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一定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否则云南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制约。”丁绍祥建议,建立省级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每个月举行一次联席会议,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简政放权,绝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一放了之。”张祖林讲起近期的工作实践时说,抚仙湖有关审批权限下放后,玉溪市严格标准、严格制度、严格落实,没有乱审乱批,实践证明,放权会使下级的责任心更强。

财政是庶政之母,财税体制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牵住财税改革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政府改革甚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大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深化政府预算管理改革。”“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要解决好怎么借、怎么用、怎么管、怎么还的问题。特别是把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真正用在关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而不是到处‘撒胡椒面’、到处‘分果果’。”陈建国提出,云南要积极向中央反映和争取政策,大力培育地方的主体税种,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税收保障。

破题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于推进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南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大家提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云南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带来了重大契机,要加快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更多开展区域金融合作。”“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着力点是深化投融资改革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在铁路建设、水利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等方面创新政策,吸纳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建设当中。”

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好国企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使国企运行方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董华认为,深化国企改革要重点做好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工作。

我省最大的发展差距、最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城乡之间,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农业农村的活力。”罗红江说,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来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李新平说,可以通过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撬动效应,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资金困难的问题,为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加快开放进程,构建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是支撑云南长远发展的希望之路、必由之路。大家认为,要抓好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合作水平、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沿边开发开放载体建设,倒逼全省开放。米东生说:“产业要发展关键在扩大开放,开放的制约因素在政策环境。要以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突破点,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聚集和创新环境。”

云南旅游改革创新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罗杰说:“丽江愿意为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进行先行探索,希望省里把丽江作为旅游开放综合试验区,争取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在人流方面能实行落地签证,在物流方面建立免税退税机制等。”段跃庆说:“要突出一个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重点放在沿边旅游开放区的政策争取上来。”

李文荣、饶南湖、杨福生、龚敬政、卫星、梁志敏等建议,要从土地制度改革、产业培育、城市规划创新管理创新、沿边开发开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下工夫见成效,全面推进改革发展。

“确保党的建设制度出台一个就执行好一个”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致力于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如何进一步把握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历史方位、目标定位、重要地位和准确方向,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是大家的共识。

“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党的运行要依靠组织,组织制度是党的基本制度。”围绕党的组织制度改革这个核心,大家就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强化组织纪律等内容各抒己见。

“要认真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增强组织观念、程序观念。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决不能我行我素、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不报。”大家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抓好经常性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确保党的建设制度出台一个就执行好一个、落实好一个,防止打折扣、搞变通,防止‘破窗效应’。”

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我们必须态度坚决、旗帜鲜明、毫不手软,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廉政氛围。”

“要使作风建设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形成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大家一致认为,要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坚决反对“四风”,经常抓、长期抓,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中央纪委已经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改革的步骤,我省也作了部署。”郭永东举例说,我省已对加强巡视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要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对抓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成为了大家在学习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要让好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引擎。”大家认为,要尽快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不唯职位,使好干部能充分涌现,并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针对抓紧权力运行制度改革这个保障,大家都认为,必须构建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推动改革,用不好会制约甚至阻碍改革。”赵志彬认为,正确行使权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要真正把权力用到改革中去。要科学制约权力运行,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有利的行为要积极支持,反之则要科学加以制约。

“要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统筹起来”

“只有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推进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发挥司法的功能,才能真正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增强法治敬畏,落实好依法治国。”大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制度在推进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同时,现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适应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司法改革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在现有司法基础上,遵循司法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王田海认为,深化检务公开,要在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职务犯罪预防、建立错案追究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对于如何在全社会树立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形成尊重司法、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大家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也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大家认为,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将有利于从制度机制上推动政法机关提高执法司法质量和水平、推动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司法救助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需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大家认为,司法救助工作有效缓解了相关当事人的生活困难,但救助覆盖面窄、救助对象不明确、救助工作不规范、救助资金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建设改革,大家也结合实际充分发表了观点。

“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后,各种利益博弈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复杂,对司法公正、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更高、更具体了。”杨嘉武认为,要大胆改革有关机制制度,如解决好省以下检察院、法院的保障、管理制度改革、干警职业发展、人员招录等问题。

“不少地方的基层司法队伍都普遍存在人员流失现象,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完善与司法工作人员有关的人事制度。”大家认为,应当在职务序列上建立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法官、检察官专业职务序列,完善初任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等。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担当意识,在坚持方向不变、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大胆试、大胆闯。”纳杰说,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存在的不足,要用实践来完善,来改进。这除了需要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之外,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大山精神,有敢担当的品质。(记者 谭晶纯 雍明虹 张寅 瞿姝宁 左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