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河南日报:“去官气”才能“接地气”

申国华

2014年04月18日14:19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去官气”才能“接地气”

不久前的一天,四川省彭山县长梁磊去彭溪镇调研,车到目的地,镇党委书记赵飞宇迎上来,准备帮梁磊开车门。未等赵飞宇手摸到车门,梁磊已经自己开门下车了。2月25日,该县下发“红头文件”,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官气”问题,施行“去官气”十不准。新规施行一月有余,彭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罗焱回应说,已发现一起违纪案例,相关人员正在接受调查,择日将公布。(见4月11日《华西都市报》)

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这些虽然都不是“原则问题”,是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但正是从这些细节中反映出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对此,只有“去官气”才能“接地气”。

“官儿不大架子不小”。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在群众面前摆摆架子,方能显出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如果穿戴都是粗布衣、棉布鞋,说话再不打两句官腔,谁还会拿自己当干部?有的干部“当前一身汗,当后背手转”,一年到头与群众见不了几次面,即使深入基层,也是坐着汽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田间地头站一站,然后直接到宾馆,吃喝玩乐土特产。其实,无论是虚荣心作祟,还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一旦沾染这些“官气”,比毒气还厉害,老百姓见了这样的干部,一般都会敬而远之,甚至像躲避瘟神一样。党群干群之间无形中就树了一道道“墙”,这些“墙”也把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鱼儿一旦离开了水,结果可想而知。

“去官气”才能“接地气”。焦裕禄与老百姓同住透风漏雨的牛棚茅屋,同吃讨饭要来的百家干粮,同干艰苦农活等;被誉为“草鞋书记”的杨善洲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每次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正是凭着这种作风,党员干部赢得了天下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因为在他们眼里,老百姓就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他们的亲人而不是“奴仆”,自己则是人民的“勤务员”。

“去官气”仅靠干巴巴的教育,对于有些人则如同“漏勺盛油——白忙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彭山县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去官气,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不仅要从思想上铲除官气滋生的根源,而且还要针对具体行为上明令禁止,尤其需要硬邦邦的“干货”,不仅老百姓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而且干起来顺手,便于执行、便于操作,这也让群众监督有了更好的抓手。采取多种方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倡监督,鼓励监督,适时进行“曝光”。

“去官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祛除思想诟病,视群众为亲人,从点滴小事做起,端正心态,摆正位置,把握分寸,一心为民,不仅能够做得到,而且还能做得好,感觉很自然。没有了丝毫官气,群众有了心里话就愿意找干部说,有了困难愿意找干部帮,就会把干部当成自己的家里人,这样一来,“接地气”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