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追忆我的父亲于海河

于立雪 

2014年04月17日14: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年11月06日,一个最悲痛的日子,上午8点零3分,我最敬爱的父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跪着紧紧地握着父亲尚有余温的手,不停地呼喊着,乞求着他能在看我一眼,再和我说说话。时至今日,我还觉得这是一个梦,期望着有一天会从梦中醒来。

父亲1962年8月13日出生在辽宁省康平县,一个叫孙家屯小队的贫苦农民家庭里。爷爷奶奶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抚养了我父亲他们弟兄六个。为了生计,在1972年的春天,爷爷举家搬到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云山村。父亲经常跟我们说起儿时生存的艰辛,经常说起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爷爷奶奶是如何供他们兄弟六人读书的。

父亲排行老五,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勤奋,也许正是父亲始终如一的求知精神打动了我的母亲,1984年母亲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的父亲,那一年父亲22岁,我的母亲21岁,父母结婚后,处于求学阶段的父亲对照顾家庭有心无力,我的母亲无怨无悔地扛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我和妹妹出生的时候,还在云山村居住,父亲在富山乡上班,和我们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儿时的我对父亲印象并不是很深,就记得父亲是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家里的两个大衣柜里边装的都是书,叔叔每次去我家,父亲总会看得紧紧的,就怕叔叔偷偷把他的书带走。父亲不喜抽烟、饮酒,对各项娱乐活动也不甚了解,唯有读书这个习惯伴随着父亲一生。

父亲买书十分大方,只要喜欢就千方百计买到,但是他对待自己的生活却节约的很,青年时期的父亲,对于自己饮食方面的花销近于苛刻,那时的他身形消瘦,面无血色。

1994年,我们家搬到父亲工作的地方,有了母亲的精心照料,父亲的身体才逐渐强壮起来。印象中的父亲从未挑过吃穿,从来都是母亲给他买什么就穿什么,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父亲总说的一句话就是“挺好”。最近几年,他到哈尔滨开会、学习的时候,常常都是在服务区买点干豆腐卷上大葱,或是买一棒苞米随便吃一口。

父亲是一个性格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家人,父亲总是做得比说的多。对待朋友他满怀真情,只要有需要,就鼎力相助。对待困难百姓,总是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对待我们他更是默默无闻、把爱藏在心里。在他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物,找到了我和妹妹的初中毕业证、高中毕业证,我们初中以来历次考试的成绩记录,对于女儿的一切他都置若珍宝,而这些他却从未让我们知晓。父亲心里一直惦记着的就是爷爷奶奶,总是抽出一切时间去看望,爷爷奶奶需要什么,他也总是能第一时间想到,第一时间做到。爷爷晚年的时候,因病卧床,经常大便干燥,父亲就用手为爷爷排除大便。

父亲做领导这些年,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借到什么“光”。母亲没工作,这些年也没想到给安排,妹妹和我的工作,就让我们靠自己能力取得。他的公车,我从没坐过。即使是看爷爷奶奶,我们也得坐客车或者租车回去,更别说让他的司机开车送我们回去了。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不断要求进步的人。对于新鲜事物,父亲总是能够饱有热情地探索研究,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父亲总是虚心学习各种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了工作中,在他的主持下,宝清县方胜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拥有了自己的三维立体宣传系统。对待工作父亲绝对是个“拼命三郎”,多少个夜晚,妈妈都是在他书房的灯光中入睡,又是在他书房的灯光中醒来。直到2013年11月6日他将离开我们的时候,他还在惦记着他的工作,还在为他奋斗一生的事业努力。

父亲的一生,踏实做人,努力做事,不怕自己吃亏,就怕亏欠别人。对于这个世界,他是个曾经来过的人,对于我们,他是个永远活着的人。

(作者为于海河同志大女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