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关机的手机关了
从乡镇到县城,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下属、百姓,谁找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于海河,他的手机都没关过。
然而,2013年11月5日下午4点,当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文书车丽娜打电话给他时,他的手机却无法接通,关机了。
“中午于主任还给我打电话,要我下午将项目申报文件给他整理好,拿给他看。”领导肯定很着急,车丽娜又拨通了他的小女儿手机,惊悉于主任原来在医院做手术!
“我拿着材料到医院的时候,于主任已经手术完,身上插着导管,鼻子上吸着氧气,在身体还很虚弱的情况下坚持要我把文件拿给他看。”车丽娜红着眼圈回忆说,“看完整个材料已经是晚上8点,这时他还让他的大女儿回家拿他的笔记本电脑,说里面有很急的材料要看。”
谁料11月6日8:03分,因过度的劳累加上病情恶化,腹腔感染引发败血症,导致心肾等器官衰竭,于海河同志永远告别了他挚爱的黑土和三农事业,告别了他眷恋的亲人和同事。直到去世前一小时,他还要审阅修改农业项目申报文件。
其实早在一个星期前,于海河就感觉到身体剧烈的腹痛,他想着处理完年终工作,再去医院看病。“我不能请假,还有没干完的工作,等忙完了这段儿,我一定去看医生。”面对妻子毛淑香的百般劝说,面对同志们的三番五次建议,被病痛折磨得满头大汗的于海河,借助服用大量止痛药,硬是将去医院看病的事儿拖延了一天又一天。
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于海河担任农业局长期间一手筹建起来的,倾注着他的汗水和心血,任职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后,于海河还是大半时间工作在园区。发病那几天,刚好赶上多项工作的年终检查验收,他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在园区,指挥工作人员查缺补漏,做实各项工作。
“11月4日于主任陪同两个上级检查组开展工作,那天我们就看他的额头上一个劲儿地淌汗,左手始终撑在桌子上。我们不停地给他递纸巾,看见他背地里偷偷往嘴里放药片。”园区副主任崔天祥说:“我们知道于主任肯定病了,问他要不要去医院看看,他总是摇摇头说等忙完了这一段儿就去。”
“当时我作为解说员给大家介绍园区的情况,那天我看到他的脸色特别不好,头上不断地出汗。从大棚到办公室仅200多米,海河主席却走一会歇一会,半天没走到。他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一名施工的司机看见这种情况,用车把他拉回了办公楼。”园区工作人员张靖奎回忆。
宝清县政协主席姚玉红说:“11月5日上午,于海河还在单位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中午我还催他快点回家,他却说手头还有点工作没做完。”那是他离世的前一天。
11月5日下午2时,妻子强行把于海河送去了县医院。当医生确诊了病情将于海河推进手术室打开他的腹腔时,腹腔内积聚了大量的脓液,发出了刺鼻的气味,医生判断说腹腔感染已经有好几天了,这要忍受多大的疼痛?
“我是农民的儿子”
于海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报效国家平生志,三农自有后来人”,这两句他自己写的诗,也是他心系黑土、情系农民的真实写照。
正是带着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情谊和回报农民的感恩之心,他处处为农民着想,时时刻刻牵挂着农民的疾苦。
七星泡镇永兴村永兴屯的路不好走,一到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农民需要背着孩子才能上学,了解困难后,他多方协调将2公里的泥水路整修,解决了村里孩子的上学难问题。
去年秋涝,朝阳乡绿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秋收的粮食水分大卖不出去又没有地方储存,他帮助联系找好粮库和晾晒场,没有让400多吨粮食变成捂粮。
为了帮助绿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继续规模经营、连片种植,他又帮他们申请到了育秧大棚、催芽车间项目,让整个朝阳乡的稻农实现了了科技化催芽,亩增产了8%-10%。
小城子镇的一户贫困农民眼看着春播要结束却没钱种不上地,找了到他。他二话没说,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了100斤种子,800斤化肥,让他顺利地种上了地。
这就是于海河,在他心里,农民的利益大于天。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净想着农民了。
2011年,宝清县发生了一起非常恶劣的假种子案,涉及4个乡镇7个村屯42户农民。于海河亲自出马,找权威机构鉴定种子,到有关部门替农民呼吁。吉林厂家的经销商找到他,拿出厚厚的一沓钱拍给他,希望他把这件事给“平乎”了。他严词拒绝了他们:“这事绝对不行,我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坑害了农民的利益。”
可令于海河没有想到的是,没有打通他这关节的经销商没有轻易放弃,他们找到更权威的鉴定中心,并扬言无论花多少钱也要扳倒东农出具的鉴定报告,不会赔偿给农民一分钱。他得知消息后,连夜奔赴省厅,将农民切身利益厉害关系向省有关部门及时汇报,最终得到了省司法厅支持,二审判决农民胜诉了。农民打赢了黑龙江省有史以来首例假种子案的官司,最终获得了赔偿款123万元。
“问题是坚冰,他就用胸口捂化”
常年基层工作,如何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上访难题,考验着农业干部的能力与智慧。而许多熟悉于海河的人很难想到,性格内向、不喜张扬、不善夸夸其谈的他,怎么就能让一个又一个、一拨又一拨怨气满腹、怒气冲天的上访户心平气和呢?
与于海河曾共事的农业局局长宁晓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老百姓向上反映的问题是块坚冰,别人可能用锤子击碎它,于海河则是用胸口把这块冰捂化!”
在乡镇工作时,为了调查农民上访实际情况,于海河经常要下基层走村串户访民情,他处理信访案件从不在村干部家里吃住,甚至连一口水都没喝过。
在龙头乡当副乡长时,于海河起早贪黑,骑着自行车到干群矛盾非常尖锐的西龙村蹲点。中午吃饭时,村干部让他到家里吃饭,他说什么也不肯去,一个人在食杂店买两个面包吃了。老百姓被他感动了,有话愿意跟他说,有嗑愿意和他唠,他说的话老百姓也愿意听。最初,群众们都说:“这是给咱老百姓看呢,没几天也就不来了。”可他们没想到的是,于海河一坚持就是一个月。一个月下来,一度混乱的西龙村变成了稳定村,一个“三角债”严重的村变成了富裕村。
于海河的手机里存着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号码,很多农民也都有他的号,只要一有事,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他把农民的事一一记在本子上,一件一件落实,一件一件解决。只要有农民找到他,无论是穷是富,是刁民还是泼妇,他都会像亲人般的接待他们,很多农民都把他当成自己家人儿。
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臧兆禄曾担任过七星泡镇纪检书记,他回忆说,于海河跟农民说话从不打官腔,就是像唠家常嗑那样跟农民讲政策、摆道理。平时唠不完,周六周日就上农民家里唠。
在担任七星泡镇镇长时,于海河曾吃住在办公室,连续几十天不间断地接待上访者。为了节省取暖煤,暖气的温度也只是不结冻而已,办公室里都得捂着羽绒服。别人坐一会儿,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可于海河不行啊,他认为那是对上访人的不尊重、不礼貌。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腿脚都冻麻木了,于海河因此得了骨关节炎,从那以后,他走路时一瘸一拐,坐时间长了就站不起来。正是于海河拿出一颗真心,把群众的小事看做大事来重视、来解决,让一度是“信访重灾区”的七星泡镇,成为干群和谐、群众和睦的典范。
多年来,于海河解决了一起又一起纠纷,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县委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曾说:于海河走到哪里,哪里就稳定,哪里的农民就会安心地发展经济。
瘸着腿的拼命三郎
于海河不光是基层信访工作的“救火队员”,他还是农业工作的拼命三郎。
曾任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的赵泽强,现在还能清晰得记得于海河的工作时间。“八点半上班我一般七点到单位,原以为自己来得最早,可没曾想于局长六点四十五左右就来了。”他说,“晚上于局长基本是最晚走的。后来听他爱人说,就算回到家,他也在忙着工作,往往得忙到半夜两点。”
于海河忘我的工作,那劲头像个拼命三郎。他拖着条病腿,像架不知疲倦的机器,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在跑项目、下园区、就是在农村解决矛盾问题。白天忙不过来,他就晚上加班加点批阅文件和看材料,经常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8个小时,有时休息时间仅有3、4个小时。
于海河大女儿于立雪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家里的早饭都是六点以前。要是那时候于海河吃不上早饭,六点一过手机就开始忙起来,就没时间吃了。
“爸爸总是忙,一个月、两个月不怎么回家是常事,即使回家了,也是我们都睡了他才回来,我们还没起床他就又走了,在我的记忆中,就从没有过爸爸带我们去哪玩,‘工作忙’是爸爸几十年里最常说的三个字。”于立雪说,“我经常问父亲,为什么你这么忙啊。父亲则回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在领导位置,就应该干点实事,多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做农民的儿子。”
让于海河投入巨大心血的县农业园区获得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项目批复已经是2011年10月,农业部要求2012年项目就要投入使用,省农业部要对项目进行验收,2012年四月份就要开始育秧。11月份招投标结果出来时,北方已经天寒地冻。一期工程要建102栋单个面积500平方米的大棚、一个1200平方米的智能化水稻催芽种生产线。原来只研究农业的于海河开始研究起建筑,四处向人打听冬季开工的可能性。为了不误工期,他带着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和施工单位一起顶风冒雪奋战在工地上。
每天早上五点钟,于海河就拖着两条病腿,来到工地上。冬天的早上五点,天都没有亮,而且格外地冷。他在工地上了解工程进度,询问施工人员又遇到什么困难,协调人力物力,还发动农业局的许多同事加入到工程建设的队伍中。看到他每天都这么卖力,农业局的同事也都忘了自己农业干部的身份,心甘情愿地在工地上当起了工人。每天早上在工地上加了三小时的班之后,他还要回到农业局,处理农业局的日常事务,亲自接访。一下班他又会在第一时间回到园区,指挥施工。
“他从来不把自己当领导看,经常跟大伙一起,挽着裤腿下田干活,干完活上岸了再揉着他的病腿半天。”赵泽强说。
于海河的身体原本就不太好,有比较严重的关节炎、胃病和胰腺炎,可他却很少因病休息,也很少去医院治疗,只靠吃止痛药维持。宁晓海回忆说,有一次于海河因关节严重病变去医院检查时,主治医生都不相信他是走着来的,因为许多比他症状还轻的患者都早已卧床不起了,而他还在工作着。看着医生的一脸茫然,于海河笑了,“没事,我身体行。”
农业局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杨树林说,记得一次和于海河去省里争取一个项目,人多,排不上号,于海河便一直在走廊里站了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把材料递上去了,工作人员认为不太充分,要求回去补充一下,于海河便硬要连夜乘火车返回。杨树林劝他说,“昨晚坐一宿火车今天又排了一天的队,连坐一下都没坐,现在又买不着卧铺了,你身体又不好,这样折腾能行吗?”可于海河说什么也不同意,“项目耽误不起啊。”就这样,一夜的硬板又回到了单位,于海河不休息的又忙乎起了工作。
就是这样凭着不畏艰辛的干劲和顽强的意志,于海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宝清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黑龙江省东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开二手捷达的农业局长
在工作面前,于海河是拼命三郎;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他却一让再让。
宝清县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取得这么多成绩,于海河却说:“都是大家干的,我没干啥”。全国、全省先进工作者这些光环谁不想要啊,可是每次下属征求他的意见要上报他的时候,他都说:“报别人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他给了副局长;省级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他给了生产股长。所以,现在看于海河的荣誉时大家才发现,除了市里和县里给他的“十佳公仆”,他居然没有获得过省级、国家级荣誉!
在百姓眼里,于海河朴实得像个农民。
不讲排场,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每天一瘸一拐、满面风尘的背个大包出入在田间地头、村屯小道,有时开会穿的西装来不及换下,穿双胶鞋就下地,农民们都笑他,“于书记怎么比咱老农还老土啊。”
说起来可能难以相信,出门在外的时候,于海河从来不舍得在外面吃饭,路上他就像节俭的农民一样,吃卷饼、吃干豆腐卷大葱。赵泽强回忆于海河第一次到省农委办事的情景现在想来还好笑。当时于海河一身朴素的衣服,拎个小黑包,门卫以为他是上访的,愣没让他进门。后来知道他是宝清农业局长后,整个省农委都传开了,“没见过这么朴素的局长。”
每次去省里开会,全省各地市县的局长坐在一起一比,数于海河穿得最土,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衣服,还有一双20多年破旧变形的皮鞋。有一次,副局长赵泽强实在挂不住了,买了双新鞋让让于海河换上,他却觉得鞋子没坏还能穿,执意没有换。
在同事和农民眼里,于海河宽厚得像亲人。
农业局叶广海同志的妻子高兰是林业系统下岗职工,女儿在读研究生,生活负担非常重。高兰去年又得了肺癌,巨额的医疗费用让原本拮据的生活更雪上加霜。于海河知道后,主动帮叶广海找民政、医保等部门,让高兰加入低保,报销医药费。自己连双新鞋都不舍得买的于局长,拿出自己获得的8000元标兵奖金,亲自送到叶广海的家中。
有时农民朋友为感谢于海河,送些蘑菇、小米等自家的土特产,他迫于情面收下后,也总是让妻子再回赠一些蔬菜、瓜果,让农民体会到亲戚的感觉。
在干部眼里,于海河节俭得过于苛刻。
在乡镇工作期间,于海河一直骑着摩托上下班,这辆摩托车一骑就是十年。他骑着摩托车上下班,骑着摩托车下乡了解老百姓的问题,骑着摩托车带着爱人回老家种地。
后来爱人开个小旅店,家里条件好点了他才买上了一台二手捷达。从当上农业局长以来,于海河一直开着自己的一辆二手捷达上班下乡。
曾经县里考虑到农业局工作地域广,项目多,给于海河专门配了辆4500丰田越野车。坐了两天,他就把车退回县里了,他说:“太费了,这一台4500够单位三台捷达的费用了。”提拔至政协副主席后,给他配备的凯美瑞他也没用几天,就借给农业局出力了。
在亲人眼里,于海河是个“无情”的亲人。
“如果不是父亲去世,我都不知道我的父亲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的身边有如此多的关心他的人。因为在我看来,我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了,父亲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于立雪说,父亲管过煤矿,管过种子站,管过农业,却从没向家里和亲属送过一吨煤,一粒种子,他手里的建设项目,从没让自己的家人做过一个。
于海河的5个兄弟,众多的侄男外女没有一人沾上他的光;侄子大学毕业后,很多人都说,“让你伯父给办个工作”。可他对侄子说:“咱得自己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去参加培训,培训需要多少钱,伯父给你拿。”
“我的母亲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她种过地、卖过水果、卖过菜,但是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关系为我的母亲安排一下。我研究生毕业后,在一个土地估价的企业工作,工作较为辛苦,经常需要加班,有的时候父亲给我打电话,得知我还在加班,听得出他语气中的心疼与不舍得,但他从未想过要靠他的关系为我安排一个稳定、相对清闲的工作。“于立雪回忆说,到现在为止,她仍然记得父亲告诉宝清县里招聘高学历人才的时候的兴奋与激动。”
“曾经我开玩笑似得问过父亲,你外表像农民,不会打官腔,还不坐高档车,你这局长的威信哪里来?”于立雪说,“父亲的回答是:把心掏给百姓,掏给工作,威信自然就有了。”
相关专题 |
· 于海河:你是人间四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