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走出去,打造上海文化原创精品

李君娜/施晨露

2014年04月16日09:18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走出去,打造上海文化原创精品

  94个奖项,昨天,2013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优品和文艺家荣誉奖在上海文艺工作会议上一一颁出。这是上海文艺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采访获奖者,记者则深切感受到,传统和传承、人才和氛围、作品和社会等几组关系,成为艺术家们的自觉思考。

  老将志犹远,传承盼新人

  上台领奖,几乎是所有颁奖仪式的“规定动作”。但在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中,最动人的场景始终是“台下领奖”的一刻。昨天,就座会场第一排的徐玉兰、舒巧、尚长荣、何占豪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手中接过 “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证书,在场艺术后辈致以敬意掌声。

  面对荣誉,作曲家何占豪说,自己不敢称有成就,取得的小小成绩都要感谢“前辈的无名英雄”,那就是 “祖祖辈辈流传下的无数民歌、戏曲作品”。1958年,25岁的何占豪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妇孺皆知的小提琴作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音乐作品的成功不是一二人之功,没有民族音乐资源的积淀,没有演奏家、音乐家的同心合作,作曲家只能是纸上谈兵”,何占豪说,“作品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是最大的奖励。”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则借用当代诗人臧克家诗作《老黄牛》里的“不待扬鞭自奋蹄”表达心情,还自己加了四个字——“志在千里”。尚长荣的“志”不局限于己,他说:“年长的艺术家应该为戏曲的继承、发扬、普及多做奉献,要真正把青年英才托举上去,这样才能出更多好戏,这也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尚长荣告诉记者,最近他正手把手辅导几个青年“花脸”,教的唱段就是他的代表作《曹操与杨修》。

  中坚思责任,创作氛围浓

  “我是上海‘自产自销’的昆剧人,在一桌两椅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了28年”,获得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的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谷好好感慨,“奖杯是静态的,获奖是瞬间的,而荣誉背后是上海昆剧人艺术成长的积累和收获。”

  十几岁时,温州丫头谷好好坐了20个小时长途车来到上海,自此在上海的艺术土壤里扎下根来。身为上海昆剧团掌门人,谷好好说自己很“幸运”,更多了份“责任”。上台领奖,谷好好有双重身份,除了个人奖,她还代表上昆新编历史剧《景阳钟》接受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今年初,获奖无数的《景阳钟》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完成了上昆在《班昭》、《长生殿》后的又一次大满贯,这在全国昆剧界是独一无二的成绩。

  在谷好好看来,《景阳钟》标志着上昆年轻一代表演、创作、管理群体走向成熟,也给昆曲创作打开了一种思路,“除了原创新剧目或原著重演,我们还应把眼光放在昆曲很多好的折子戏上。如何把经典的折子戏逐渐扩成一个大戏,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创作思考的一个方向。”

  连续第三年获得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的金牌编剧王丽萍则说:“编剧的责任和担当就是让笔下的题材和社会生活一起成长,写出真正接地气、有精气神的作品。”十多年前被上海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王丽萍,创作了很多和上海有关的作品。“许多有艺术才华的人都愿意来到上海,上海应该成为人才高地。人才高地需要打造人才梯队,就需要以老带新,扶持更多年轻人”,王丽萍说,“如何把上海的编剧力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更好的创作氛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正在着手做的。”

  艺术为人民,还要走出去

  艺术服务人民是中华艺术宫副馆长、党委书记李胜的发言关键词。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盛典暨中华艺术宫开馆系列特展在第七届上海重大文化活动评估中获特等奖。李胜说,从传统美术馆转型,中华艺术宫面对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新期待,要发挥公共文化主体的责任担当,打造集知识生产、艺术传播、文化塑造为一体的艺术服务综合体。最近,中华艺术宫牵头建立“1+17”上海市美术馆资源联动机制,携手全市各区县、行业及民营17家各级各类美术馆,形成市区联动、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格局,就是对此的实践。中华艺术宫数字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中的“1+17”专栏也正式开通,为公众提供更丰富、便捷的全市美术馆咨询。

  今年颁奖仪式上,还首次颁发上海文艺创作“走出去”特别奖,首批获奖的芭蕾舞剧《简·爱》,杂技剧《十二生肖》、鼓乐《龙啸》是去年上海原创文艺作品集体 “走出去”的缩影。这些剧目登上欧美主流舞台进行商演、巡演,受到国际市场和观众欢迎。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这些在海外打造的中国和上海原创作品的文化品牌,既展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传播了中国文化记忆,同时也拓展了原创作品争夺国际演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记者 李君娜 施晨露)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雷、权娟)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