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沈浩精神的分量

2014年04月16日16:50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原标题:沈浩精神的分量

  弹指一挥间,沈浩离开我们已有5年。他的名字非但没有被人淡忘,反而一直被人传颂。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活着,放射着超越时空的耀眼光芒。

  沈浩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远学焦裕禄、近学沈浩,以沈浩精神为镜,深学、细照、笃行,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深学就是要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沈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沈浩精神集中体现为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群众工作本领。要坚持一点一滴认真学、联系实际思考学,找准改进作风的重点,树立自我提高的坐标。

  细照就是要坚持以沈浩精神为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经常照、反复照,不断反思自己、激励自己。要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深入查摆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主动对标定位,扪心自问“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能否像沈浩那样,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而见贤思齐,提升思想境界,激发前行力量。

  笃行就是要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沈浩同志一样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要强化问题导向,聚焦作风问题,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坚持“三严三实”,激发斗志,坚定恒心,砥砺担当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好安徽注入强大动力!

  上世纪70年代末,敢为人先的小岗人为“大包干”按了一次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宏大序幕;本世纪初,他们为一个人按了三次红手印,铭刻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朽丰碑。

  这个人就是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

  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安徽调研时指出,沈浩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党的干部都应该像焦裕禄、沈浩那样,始终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为群众谋利、为百姓造福。

一条通向心坎的村路

  是啊!小岗肯定是难搞,不然我来小岗就没什么意义了!

  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

  ——沈浩日记2004年2月22日

  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坐落在小岗村西头。这些日子,一批批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展台前久久驻足,深情追忆沈浩6年村官的峥嵘岁月。从2013年底开馆至今,短短数月时间,该馆累计接待4330批次、75109人次参观。

  人们的思绪随着解说员的讲解回到了10年前。2004年2月,春寒料峭。沈浩作为省里选派干部,第一次踏上小岗村的土地。

  一个“偏、穷、乱、散”的小岗村摆在他的面前。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反而欠债几万元。

  “当时,我们都没有在意这个选派干部,心想他不过是来这里‘镀金’,过两年就走。 ”村计生专干韩巧兰说,以前有的干部来了大半年,村民们还都不认识。

  沈浩不一样。他一来就扎到群众当中,拉家常、问疾苦、话发展。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个遍,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

  “当时,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的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们都盼着改成水泥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沈浩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四处奔波,争取到50万元资金。一开始,村里打算从外面请工程队,可是一报价,最少的也要58万元。

  沈浩把乡亲们找在一起商量,决定由村里租机械、群众出工自己干。这样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里人挣些工钱。

  修路的那些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儿都干。

  “有一次,看到刚拌好的水泥浆漏在模子外面,他生怕浪费了,一时找不到铁锹,他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铺到了路面上,弄得浑身都是泥浆,手上也烧起了泡……”严金昌的眼圈红了。

  等路修好了,乡亲们一算账,整整省下20万元。 “我们通过这件事看出来: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严金昌说。

  这条路修在农民家门口,却通到群众心坎上。这时的沈浩,双手结满了老茧,脸晒黑了,人累瘦了。在乡亲们眼中,他从“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

一扇永远敞开的大门

  他们住得实在是太难了。到了他们每一家,外面雨,屋内水,一家几口(孩子大人)挤在一起。这就是小岗村民的住处。不管怎样,这些人都应优先建房。我决定为他们做主。哪怕困难再大!

  ——沈浩日记2005年10月2日

  一张床,一柜书,两张桌,一把椅。 20平方米的沈浩旧居保持着简陋的原貌。他扎根小岗6年,一直住在这里,每月掏600元在房东家搭伙。房东马家献说,沈书记对生活不讲究,无论什么饭菜,他都吃得香。

  沈浩经常到村民家串门,碰上喝茶吃饭,也毫不拘束,端起水杯就喝,盛上一碗就吃。特困户关友林家,没人操持家务,家里苍蝇乱飞,一般人不愿登门,更不愿在他家吃饭。沈浩特地去了他家,快中午时他说:“就在你家吃饭,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一盘青菜,一碗米饭,一顿最简单的午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生活上彻底“农民化”,沈浩完全融入了小岗。

  站在沈浩旧居的门口,69岁的杜永兰大娘睹物思人:“他特别随和,从几岁小孩到老头老太,都喜欢到他这里来,没事拉拉呱或者找他帮个忙。他还特别细心,看到老年人坐板凳,他说板凳太硬,还是坐床沿软一些。 ”

  沈浩床头贴着小岗村村民通讯录,上面写满了电话号码,他有事随时能找到人。沈浩在小岗6年,他的房门从不上锁,睡觉时也不插门。村民们有事,不论白天黑夜,一推门就能找到他。

  2008年3月,与邻村合并的新小岗村面积和人口都扩大了10倍,来找沈浩办事的人更多,他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的觉。村干部看他太累了,背着他一合计,在他住处的楼梯口焊了一扇铁门。

  “我们就想让他睡个安稳觉,没想到他竟然生气地说:‘装这个干嘛,乡亲们来找我肯定有事,安上铁门不就和村民隔开了吗? ’”时任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回忆说。

  在沈浩的坚持下,这扇铁门从来没有锁过,始终对父老乡亲们敞开着。

  “他时刻惦记着全村老少,谁家有个难事,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村民严美说。小岗人都说,有困难,找沈浩! “其实,往往不等你去找他,他就会来找你。 ”

  小岗人也把他当作了自家人。

一个上下求索的梦想

  现在关键是引导小岗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这也是对“大包干”三十周年的最好纪念,但前提是村民要自愿,村民的收入要增加,村民的利益要最大化。

  ——沈浩日记2008年2月某日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是个典型的传统农村。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进富裕门”,是前些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小岗为什么落后? ”“小岗该怎么发展? ”“小岗希望在哪里? ”在沈浩初到小岗的日记里,这样的问号有很多。6年里,沈浩一直苦苦求索。

  他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来发起了“小岗怎样快发展”的大讨论,增强了大家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他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的“三步走”发展思路。

  小岗村以改革闻名天下,新形势下也要靠改革发家致富。 “二次改革”就是沈浩的梦想。

  从2006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探索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有媒体将其误读为 “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仿佛沈浩是在否定“大包干”。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时任凤阳县主要领导去小岗,看到他嘴上起了泡,嗓音也有些沙哑,便问他怎么看待议论。沈浩坚定地说:“当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改革总是要承担风险的。只要能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别说这点儿误解和委屈,就是献出生命,我也愿意! ”

  随着中央农村政策明确,他们的做法得到了肯定。沈浩又引导村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养鸡协会、养猪协会等,使农民共享资金、技术,共同承担风险,“抱团”闯市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沈浩团结带领小岗人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努力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一路永不停歇的脚步

  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作出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只是可怜我的女儿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亲会伤痛。没有办法!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

  ——沈浩日记2007年6月某日

  陈列馆里,有一座沈浩雕像,他注视前方,挽着袖子,甩开膀子,迈着大步。在小岗人眼中,沈浩就是这个形象,他走在农家庭院,走在田间地头,走在招商路上,从来不曾停歇。

  为解决小岗村“出行难”的问题,沈浩打算修一条直通省道307线的快速通道。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跨京沪线建高架桥,必须让火车停下来。一个村修路提这个要求,岂不是天方夜谭?

  然而沈浩没有放弃,他不辞辛苦,不怕碰壁,一次次奔波于铁路、交通等部门,终于赢得有关部门支持。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这一段铁路破例停运了40分钟。这一段故事被小岗人视作传奇。

  2009年春天,GLG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将破土动工,涉及204座坟墓需要迁移。在农村,这可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更是基层工作的难事。

  沈浩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终以一片诚心打动了村民。 3天时间,204座坟墓全部迁完。小岗村GLG负责人方兆至今惊叹:“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哪怕前面有座大山,他也不会退缩。 ”赵家龙对沈浩十分钦佩。

  6年里,沈浩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回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0天。从他留下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他“吃苦受累有委屈”,但一直无怨无悔。

  赵家龙记得,2009年5月13日,沈浩在给江苏大学学生作报告时,曾以古人诗词坦言6年心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沈浩的引导下,小岗村驶入发展快车道,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说:“他有闯劲、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

一场“六亲不认”的争执
 

  (村民统一建房)一开始就把握如下原则:

  1.对村民负责,严把质量关,加快建设进度。

  2.不要与包工头有任何经济往来,哪怕是一包烟、一瓶酒、一顿饭都要尽量回避。

  3.公平、廉洁、效率。

  ——沈浩日记2005年11月8日

  沈浩的四哥沈明儒至今难忘一次家庭争执。

  2008年春节,沈浩难得回萧县老家过年。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有个侄儿问沈浩:“小叔,听说明年你们小岗要上不少大项目,能不能介绍点工程给我做做,总比我在外面给别人打工强。 ”

  沈浩听了,把筷子一放,严肃地说:“这可不行。组织上派我到小岗任职,是让我把小岗经济发展上去,带领小岗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而不是给自己家人牟取私利的。这个忙我不能帮! ”

  当时叔侄俩争得面红耳赤,饭桌上气氛很尴尬。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便不欢而散。

  “在守年夜时,五弟对我说:‘四哥啊,不是我不想帮家里,是我不能帮啊!这个口子一开,小岗的干部、群众会怎么看我,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 ’”沈明儒回忆,沈浩说到伤心处,一度黯然落泪,但在原则问题上六亲不认。

  沈浩扎根小岗,只有两袖清风。他把自家轿车带到小岗村,“私车公用”了6年。省财政厅发给他的工资,他不是救济有困难的群众,就是垫付村里的差旅费。妻子王晓勤说:“6年里,他没有拿回家一分钱工资。 ”

  他的生活十分简朴。有一次,村干部陪他到镇上去,他顺便在农贸市场地摊上,花五块钱买了一双棉鞋,穿了几个冬天也不舍得丢掉。这双鞋如今保存在陈列馆里。

  沈浩对自己很小气,对群众却很大方。有时看到特殊困难群众,他掏光了兜里的钱,竟然把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送给他们。村民关小伟至今穿在身上的一件西服,就是沈浩刚买两天就送给他的。直到去世,沈浩盖的被子都是从房东家借的,而他带来的被子早就送人了。

一位群众忘不了的好书记

  “小岗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像沈浩书记这样的干部,就受到了小岗村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群众听说他将要调离小岗,小岗人舍不得他走,小岗村需要他,也离不开他……”——小岗村党员、干部、群众联名申请书

  “说实话,我们这些‘大包干’带头人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 ”71岁的严金昌说,“怕啥呢?怕沈浩走哇!当时小岗的发展正在关键时期,他怎么能走呢?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他留下来! ”

  全村98户当家人在联名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向组织上请求把沈浩留在小岗村。

  一颗颗鲜红的手印,是小岗人内心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同志亲临小岗村视察。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选派干部时,他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

  这一干又是3年,眼看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在一次会上,严金昌试探着问他:“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 ”沈浩大大咧咧地笑着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 ”

  于是,小岗村186户当家人再次按下红手印,挽留这位好干部。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11月6日清晨,沈浩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这个噩耗传开,小岗人泪飞顿作倾盆雨。2009年11月8日,他们含着悲痛,第三次按下红手印,请求把沈浩永远留在小岗村。

  沿着友谊大道一直向东,来到柏树苍苍的小岗村公墓。一块朴素的黑色墓碑,上书几行白色大字:“沈浩同志之墓”。阳光下,墓前的一丛丛红叶石楠如同一颗颗红色手印。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深情地说:“清明节前后,许多村民自发前来祭奠,他们对沈书记的感情发自内心,小岗人永远不会忘记他。 ”

一面照亮心灵的镜子

  “沈浩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每一次对照他,我们都能看到差距,都能找到动力。 ”

  ——一名参观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的共产党员

  沈浩虽然走了5年,但小岗村的发展一直按照他当初的规划在推进,小岗村的干部也一直沿着沈浩的足迹在前行。

  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张行宇上任第二天,就踩着自行车走门串户,跟群众拉家常,了解每个家庭情况和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建议。张行宇说,沈浩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群众当亲人,学习弘扬沈浩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5年来,安徽省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坚持不懈地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习沈浩的宗旨意识、改革精神、实干作风、高尚品德和群众工作本领。5年来,沈浩事迹传遍了江淮大地,沈浩精神感染了全省人民。

  在沈浩精神的感召下,省地税局选派干部杨传杰3次要求下派、先后7年在两个贫困村任职。2012年3月,像当年小岗村群众挽留沈浩一样,涡阳县义门镇小辛村全体村民代表按下467个红手印,请求省委组织部留他再干一届。

  “一个沈浩倒下了,千百个沈浩站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沈浩之后,又有300多位与他一样的选派干部,在任期届满时,被群众按手印挽留。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已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把深入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作为活动重要载体,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学习弘扬沈浩精神、坚决反对 “四风”组织开展活动,取得了群众满意的显著成效。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中央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和沈浩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以焦裕禄、沈浩精神为镜子,高标准高质量扎实推进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沈浩虽然是省厅下派的干部,却一点没有官架子,把群众当亲人,把自己当公仆。 ”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党委书记杨龙和说,“我们呢,本身就是群众,当村干部时间长了就把自己当成了官。要从心理上纠正这种本末倒置,始终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这样群众就会拥护你、支持你。 ”

  “我们和常人一样,面对委屈时也有怨气;面对压力时也会泄气;面对风险时也没底气;面对责难时也有脾气。但我们都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沈浩这面镜子给了我们无穷的正能量。 ”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太平说。

  沈浩虽然走了,但沈浩精神永存,必将在江淮大地上不断发扬光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相关专题
· 沈浩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