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回望沈浩 “零距离”的永恒感召

2014年04月16日16: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回望沈浩

  这是一个变化迅疾的年代。

  10年前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现在只能从“历史”照片中寻找样貌。但今天小岗人谈起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他的音容笑貌,一点一滴,勾画如此真切,犹如活在当下,尽管他已走了5年。

  日前,记者来到江淮大地,寻访这位优秀基层干部的足迹。

  “沈书记心里时时装着我们,我们永远记住他。”小岗村民说。

  “他和群众零距离。”当地干部感念。

  心连心,零距离——几近极致的为民情怀,铸就沈浩精神品格,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家门从不上锁

  村民们这样向记者描述他们的沈书记:

  “不管你说话轻,说话重,他都笑着听。”

  “他去村民家里,端起茶杯就喝。递给他很便宜的烟,拿起就抽。”

  “再穷的人家留他吃饭都不嫌,舀碗菜稀饭就吃。”

  “眼睛不向上,哪家越穷,就越爱去哪家。”

  ……

  沈浩那个永不上锁的、村民出入自由的“家”,更让大家怀念。

  沈浩的“家”位于小岗村一个旧楼二楼最北侧,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老屋子,没有自来水,没有浴室、卫生间。楼下是间农资小店,从早到晚人进人出。沈浩在小岗干了6年,在这里住了6年。吃饭靠“搭伙”,每月交邻居村民600元伙食费。为安全起见,有好心人悄悄在楼下焊了一道铁门。但是,沈浩说:“难道群众找我,还得敲门?”不管是铁门还是房门,沈浩从未上锁,全天候敞开;哪怕沈浩不在家,村民可以在他的屋里等着他回来。这个“家”的议事说理、恳谈拉呱功能,延续到沈浩生命最后一息。

  随着集体经济的改善,2008年夏天,村里有了新的办公场所,沈浩有了间像样的办公室。沈书记坐在“老板桌椅”前啥模样呢?村民没见过。

  “他的新办公室有对长沙发接待村民、客人,村民来访,沈书记就坐在沙发中间的小凳上,因为这个位置离村民最近。他说,要是坐在老板椅上,隔个老板桌,拉开了和村民的距离,这样不好。”大学生村官、小岗村村委会委员赵玲记忆犹新。

  “沈书记与百姓的接近没有了最后的一厘米。他把自己当村民。”小岗村党支部副书记余谦深有感触。

  惟有零距离,方可知凉热!他冒着暴雨将住在危房中的村民一家连夜安全转移,掏钱救治患心脏病的五保户,为困难户的孩子买奶粉,从省城给行走不便的老太太买拐杖……沈浩想到就做,看到就帮,发自内心,毫不犹豫。

  “有困难,找沈浩。”他赢得群众信任。年三十,孤寡老人备饭请他过年,把他当亲人。

  零距离,还原公仆本色,聚拢党心民心。

  鞋子沾着泥土

  沈浩的做事风格让小岗人难忘。

  “村民叫他办事随叫随到,他什么都能替你想到,吃一次饭要接好多电话,总是没日没夜跑呀跑的。”村民杜永兰向记者描述沈浩。

  小岗村“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展陈着沈浩生前穿过的鞋,其中一双棉鞋是沈浩在路摊上花5块钱买的。所有鞋子呼应着杜永兰对沈浩“奔忙”的描述:严重变形,沾满泥土。

  作为“大包干”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的小岗,沈浩上任时,全村人均才2300元,集体收入非但没有,还欠人家3万元。沈浩萌生改变小岗面貌的强烈责任感。选派干部任期只有3年,他不想做“打个旋儿就走”的过客!

  上任1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在做到与村民感情零距离的同时,实现了与小岗村情的“全对接”,找到了小岗村“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症结,制定出“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沈书记特别可贵的一点是相信群众,把群众当智者,以群众的意志为出发点,他为群众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实事,不搞形式。实践证明,他为小岗谋划的‘三步走’战略符合实际,为小岗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与沈浩同事多年的余谦说。

  在贫困乡村当村官艰苦而酸涩,从修道路、建新居,批项目、引资金,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拆屋迁坟,沈浩无不亲力亲为。一次在合肥与客商谈完已是深夜,想到星级宾馆几百元的住宿费,他以家在合肥为由婉拒客商劝留,开着自己那辆普桑星夜兼程往回赶,人到小岗,鸡叫头遍……6年下来,没日没夜,风里雨里!

  “为了搞好小岗,他把90岁老母从合肥送回到老家让兄弟照顾,把女儿从省城中学转学到了老家。6年回合肥时间不到100天。”

  “别人公车私用,他这6年都是私车公用。”

  “他让我们都住上楼房,自己只有块巴掌大的地。”“头发白得很快,回合肥前染发,怕家人看了难过……”人们动情回忆。

  3年期满,98名村民用当年摁手印搞“大包干”的方式,请求将沈浩留下。“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了解他们的难处,再干3年吧。”就这样,沈浩留下了。

  零距离,就是全心全意、没有自己!

  “播种”造福一方

  这是现在记者眼中的小岗——

  村民楼房规划有序,“农家乐”随处可见;种植繁殖基地遍布各处,大型国内外现代企业耸立原野,小岗村民“华丽转身”;国家4A景区建成,游客络绎不绝……

  这些图景,小岗人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到小岗后,沈浩调研感到,要改变小岗贫穷落后面貌,先要改变小岗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改变落后的生产形式和经营方式,必须大胆改革。

  但是,当他在这块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上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却遭到“重走集体道路,否定大包干”的巨大责难和压力,压力甚至来自当年冒死摁手印搞大包干的领头人。

  “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过去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于认准的路子,沈浩选择坚持和担当。

  怎样能让小岗人改变观念?沈浩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几位大包干带头人前往华西村、大寨村等先进名村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获得启示。

  得益于改革求变,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有跨过的“富裕坎”被一举突破;2008年,小岗村民人均收入达6600元,高出安徽省人均水平39%,是沈浩初到小岗时的3倍!

  “沈书记任职6年,是小岗天翻地覆、村民最得实惠的6年。”村民关正锦说。   “我父亲就是当年18个摁手印的人之一,他们改变了过去,单干后就满足了,没能与时俱进。沈书记在这里播下了改革、进取的种子,改变了小岗人的思维。”关正锦表示。

  “金小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沈浩在世时洽谈引进并获得成功,今年5月,中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树莓大会将在小岗召开。

  “小岗地形、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们现有种植面积2000多亩,争取明年达到1万亩。按照沈书记和我们的想法,这里不仅要接纳流转土地的村民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要建成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公司董事长訾庆顺介绍。

  谈及在小岗的经营感受,他欣慰表示:“这里投资环境好,没有吃拿卡要,办事效率高,沈浩精神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

  沈浩还活着!

  生死永远与共

  历史上,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极为有名。明皇陵、朱元璋题写“万世根本”的鼓楼等地标无人不知。

  凤阳又是穷出了名的地方,凤阳花鼓倾诉着“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和辛酸。

  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纪念馆、沈浩墓,是人们探访的凤阳新地标。

  这些新旧地标集于凤阳,撞击出震古烁今的历史拷问:何谓“万世根本”、“民心所向”?……

  走近位于小岗村公墓中央的沈浩墓,真切感到他与这块土地的深厚缘分。第一次摁手印,他留下了。又一个3年过去,村民摁下手印将他再度挽留。当小岗村民第三次摁下手印时,他永久地留在了这方土地上!

  小岗人用如此传统而特别的方式,第一次把一位“外乡”人请入“宗祠”般神圣的祖墓中。沈浩,以他与小岗村民生死不离的“零距离”,书写了新时代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感人篇章!

  墓园安眠的,都是小岗逝去的先人和乡亲,包括当年“托孤”摁印、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村民,他们的墓碑上,醒目刻着“大包干领头人”。沈浩和他们在一起,守望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守望着千百年来的期冀与梦想,守望着共同奋斗迎来的收获和幸福!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这是沈浩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他不变的生命定位和良心叩问。

  “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取小岗村的发展,我将无怨无悔。”坚定的奉献精神,宣示着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与人民生死与共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人民与他生死不离的生命荣光!

  “选择小岗,选择留下

  我的回答很响亮 也很彻底

  倘若时光可以倒流

  能否再给我三天的时间

  身为人子 身为人夫 身为人父

  尤其是身为人民的儿子

  我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爱得深沉……”

  默念着人们与沈浩的心灵对话,回望沈浩墓的庄严墓碑,一个伟大的声音震响心中——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廖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相关专题
· 沈浩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