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波
近日,中宣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新一轮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一直被视为新闻行业的“毒瘤”,侵蚀媒体权威性公信力,损害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如果说防范假新闻需要“专业眼光”,新闻敲诈则相对好识别一些。因为既是敲诈,就必有“受害者”,只要大家对敲诈勒索坚决说“不”,就能消除其生存空间。
从已公布的一些敲诈案例来看,被敲诈的对象大多是基层政府和企业。敲诈者利用基层、企业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或某些违规行为,以曝光和发表负面新闻相要挟,敲诈钱财。比如,山西省忻州市寇某某假冒“西部廉政监督网”记者实施敲诈勒索;去年8月江苏徐州仲某等四人私设“今日焦点网”,在全国各地进行敲诈勒索,等等。
敲诈能成,大多都是因为敲诈者抓住了当事者的“短处”。为政一方,有担当,想干事,就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时候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但是,有“短处”未必就一定会被敲诈,敲诈能否得逞,很多情况下取决于面对问题的态度。比如,有些地方对环境污染、非法强拆这样的问题,不去积极解决,而是拖着捂着,直至露出了“马脚”,才忙着弥缝平息,买静求安。用这种办法处理问题,当然会给敲诈留下空子。
相反,有些地方面对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用公开透明的方式积极应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身坦然,自然就不怕被要挟。杜绝新闻敲诈,新闻从业者正身律己、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严厉打击势在必行,而当事者面对敲诈的态度也非常重要。这次专项行动,多个部门公开了举报电话。各地无论谁再接到真假难辨的“封口费”电话,希望都能毫不犹豫地举报。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