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生命虽已谢幕,信仰之花永远怒放

——记者再访盐城重温“王强的力量”

2014年04月10日09:35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生命虽已谢幕,信仰之花永远怒放

“掩卷沉思,百感交集。回想一年来抗争病魔的艰辛历程,学术追求和情义力量是我勇跨人生关口的精神支柱。耳听2010年的钟声敲响,感谢上苍让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这段文字,是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教授王强为自己2010年8月出版的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所写‘后记’的开头。”

“写这段文字的时间,是2010年的农历正月初六。苏北的城市里,北风呼啸、哈气成霜,那个冬季,对王强一家更意味着极度寒冷。但,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在严寒中生出超越常人的力量。”

“王强,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在他短暂的42年人生里,虔诚地付出智慧青春。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轻言放弃。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他勇士般地与生命道别,而与他的信仰紧紧握手。”

这是刊登在《新华日报》2012年11月6日《向生命道别 与信仰握手》通讯的片段。这篇通讯曾激起无数读者的热泪和沉思。作为一名“70后”教授,王强从教20年,躬耕三尺讲台,潜心学术研究。在2008年直肠癌晚期,他忍着病痛折磨,坚持完成著作,用信念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时光摩挲,王强身上凝结的信仰的力量没有被人们遗忘。从2012年12月在南京拉开首场报告会序幕到现在,王强的事迹一直广为传诵。

妻子常念那个大鹏展翅的他

清明时节,是人们涤荡心灵、思考人生的日子。4月4日,绵绵细雨中,中央主要媒体来到盐城,展开全国重大典型王强先进事迹的集中采访。记者再次重温“王强的力量”,依然感觉到信仰的光辉,跨越时空,超越生死,照亮无数人的心窗。

当天,第12场“王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盐城举行。“今天,我抑制万千悲痛,我要告慰王强:你的人生虽然已经谢幕,但你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花,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王强的妻子孙卫芳与王强是大学同学,夫妻感情笃深,也是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在回顾与王强经历的人生风雨时,一直强忍泪水,几度声音哽咽,令人动容。

孙卫芳坦言,闭上眼睛,经常浮现的不是照片上微笑的王强,也不是病床上瘦弱的王强,而是挥动双臂大鹏展翅的王强。

“2008年王强身患癌症后将电脑和书搬进医院,病房变成书房,开始与死神的最后较量。开始,他还能坐着写,后来只能站着写,再后来就只能蹲在床边写。一天夜里,王强疼得直打滚,为了写稿思维清晰,他拒绝打杜冷丁缓解巨痛。为了缓解超乎寻常的疼痛,他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大鹏展翅、挥舞手臂的健身动作。从此,每当夜深人静疼痛难忍时,他就反反复复做着这样的练习,开始一次只能做两三个,后来慢慢增加到二十个、三十个,直到累瘫在床上为止。看到王强与病魔顽强搏斗、与时间赛跑的场景,我心如刀绞,但我真心佩服他。”这个坚强的女人,用丈夫希望的方式,怀念着挚爱的丈夫。

他已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4月5日,盐城南苑公墓的王强墓地,走来一队队来自盐城师院及社会各界的悼念者,人们来此表达自己对这位学者的缅怀与哀思。记者行进在这支队伍中,深切地感受到,“王强的力量”激荡人心。

“20年前,我把王强带到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阵地;20年后,王强用生命的坚守为我、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课。”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这样评价,“42岁的人生短暂,但也辉煌。他的代表作是在病房里包括病重期间完成的,体现了一个学者的风范。王强在专著中首次提炼和归纳了党的‘劳资两利’政策实践经验,揭示解决劳资纠纷与冲突的规律,指出融洽劳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体现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王强对学术之虔诚。盐城师范学院高汝伟老师在纪念王强的文章里深情回忆说,“我的论文《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的历史演进》初稿完成后,躺在病床上打着吊针的你主动打电话给我,要帮我修改。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这整整十页A4纸的初稿,上面密密麻麻的满是你的手迹。你是我的老师,是我科研上的引路人,虽然我长你几岁。”

陈万宝是王强生前教过的学生。这个清明节,他们班20多位毕业生从江苏各地汇聚到王强老师的墓前。“我们班51名同学在准备毕业论文时,毫无例外地都关注着党史、国史和马哲的选题。毕业前,绝大多数同学都接受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当时一个班通常仅有两三名同学入党,而我们班就有9名学生党员。我是班上第一批在毕业前转正的中共党员。

走进王强生前的住所,他使用过的书橱里那一本本理论书籍,夹着的若干纸条还在,让人仿佛听到,这位真信、真学、真传播、真实践党的创新理论者的脚步声。王强追求信仰的执着,也已走出校园,成为社会各界人们的精神财富。

有信仰,精神才不会缺钙

几天的采访中,中央主要媒体的记者们一次次被王强的精神所感动。“王强是个纯粹的人,这种纯粹主要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的崇高信仰。”《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说,“南京师范大学曾希望王强留下,中央一家单位几次想调他过去,因为他的研究引起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兴趣,王强都拒绝了。王强说,苏北的小城市、小院校更需要有人来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所以王强留在盐城师范学院,从未离开。为了信仰忘记个人的名利。”

新华社记者杨洋说,王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这种信仰之光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姚雪青说:“有信仰,精神才不会缺钙,灵魂才不会生锈。王强的追求,值得所有党员干部思考和反省,这是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榜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景明认为:“王强对马列主义研究钻得那么深,他完美诠释了事业、生命、信仰三者有机融合的内涵,寻找发现以及宣传他的价值,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点燃了王强的人生梦想,作为马列主义执着的探索者、坚定的践行者和忠诚的传递者,王强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实现着人生价值。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用生命浇灌的信仰之花,永远芬芳。”这是本报记者两次采访王强的感悟,相信也是了解王强事迹后读者的共鸣。

(记者 沈峥嵘 杨树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