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峰
大荔县的平罗党村,地处三县交叉地带,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因果树种植远近闻名,成为省上命名的小康村。到1990年,平罗党已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南到二华(华阴、华县)北延安,天天有人来参观”就是当时的生动写照。之后几十年,他们踏着市场经济的脚步几次成功转型,使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去年全村收入达到1500万元,人均超1.2万元。
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员来往复杂的富裕村,三十五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案件,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它究竟靠什么保持了一个村庄的清正村风和幸福安宁的呢?
带着诸多疑团,记者两度踏进大荔县高明镇的平罗党村,探寻这神奇背后的秘密。
富贵不能淫,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清贫了多年的农民,八十年代中后期,看着从没见过的大把钞票,一些人竟手足无措,再加上外来的不健康风气的影响,饭饱生余事。76岁的村委会老主任党德昌形象地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现状。耍牌赌博的有之,大吃大喝的有之,相互攀比的有之,扯街骂巷的有之,一些村民在孩子出生后,满月请客、百天请客、周岁还请客,喝喜风盛行一时。甚至一些消失多年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在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中也有所抬头。有几家娶媳妇,由于拦路讨烟要钱的太多,新媳妇进门太阳已经落山了。老支书党忍宽说他给父亲办完丧事后膝盖都跪烂发肿了。而与此比照鲜明的是对老人普遍不舍得花钱,爱幼有余,尊老不足。
为扭转村风,平罗党村村支书党王锁在1986年就结合文明乡村建设多次召开“两委会”、老干部会和村民代表会,研究村情,商讨对策,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成立“两委会”领导下的“红白理事会”,对全村红白喜事进行规范,制定了严格的红白理事会章程,明令平罗党村不准喝孩子的喜酒,只准给老人祝寿;决定每年评选“好家庭”、“好孝子”、“好媳妇”及“五好家庭”等,要求每家每年给老人存款1000元,以供看病、旅游等花费。为此专门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
从此,尊老敬老、重养轻葬的新风在平罗党树立起来。“好媳妇”的评选至今还在进行,获奖者已达40多人。村支书党王锁说,每年评选3名“好媳妇”也有缺陷,年年都是那几个人,所以今年准备多评3个,老的享受终身荣誉,新的也能很好地传承孝道。
2007年,平罗党村修订了“红白理事会章程”,记者看到这样的话,“要改大多数群众认为不符合乡风乡俗的陈规陋习;要改一切封建迷信的旧的传统观念;提倡新风气、新概念,简单实惠的操作观念,提倡事事量力而为,不搞攀比,不搞一刀切”;还明确规定不准顶纸盆、不准拉柳棍、不准夜奠等“八不准”;对喜事也禁止拉绳、锁车、讨烟要钱;关于三周年祭,章程写道:三周年祭不必大操大办,亲朋烧纸纪念,家常便宴,不请帮忙,不叫乐队,因陋就简。
3月8日,记者正巧赶上党相友93岁的老母亲去世,专门和高明镇张书记、赵镇长前去为老人吊丧。记者看到,大门前摆了十几张桌子,两道门上贴着挽联,灵堂设置也很简约,亲戚和我们一样只鞠躬不磕头。据党支书介绍,党相友退休后,由于妻子有病,母亲虽无大病但毕竟上了年纪,党相友不管在外做什么,一到做饭时间必定回家侍奉老人,十多年如一日雷打不动。村委会打算给党相友“披红”,但党相友却谢绝了。那么,“披红”是怎么回事,党相友缘何要谢绝呢?
所谓披红,是关中地区流行的一种乡俗,就是对孝敬老人的非血缘晚辈(如儿媳、上门女婿、孙子、孙女等)的一种褒奖,在老人去世的丧礼上,由亲戚为其披上红色的布(一般为被面)。但平罗党村的披红却不能随便私授,必须经村民推荐,理事会审核,两委会批准后,由村委会领导在陵前表彰并披红。
党相友之所以谢绝了村委会的表彰,一则自己是亲生儿子,二则母亲是高寿也没什么大病,自己尽孝本是平常分内之事。
村民党兴敖家五个儿子,三个早逝,剩余两个儿子也有点残障,大媳妇伍翠绒不仅与四妯娌相处甚睦,她们一起把病重的婆婆一直精心侍候到老,五妯娌也因此赢得同台披红,受到了全村人的羡慕和称赞。
座谈中记者了解到,也有披了红被扯下来的。村民党某某父亲去世后,丈人家给他私自披了红,村民认为不合格报告了村委会,村支书党王锁赶到陵前把披上的红从身上扯了下来,说是群众有意见,红不能乱披。
当遇村干部和党员去世时,两委会都开追悼会、送花圈,逢年过节都要去走访老干部。老村主任党培成因个人问题没处理好,儿子不管,村委会做工作后,孙子和孙媳妇自愿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直到老人离世。村委会不仅为孙子媳妇披了红,而且在陵前严肃批评了老人儿子的不孝行为。
披红,成为平罗党人对“百善孝为先”的生动注解,也成了他们对祖先美德的不懈坚守与美丽传承。一个不费多大事不花多少钱的乡风民俗,在平罗党竟演绎得这般神奇。她成了村风的基石,美好的象征,成了村民都看重的道德遵循。老村主任党德昌感慨地说,家和村宁,孝道的言传身教对家风、村风和社会风气都有表率作用。
到现在,全村享受过披红待遇的已40多人。
记者还看望了已卧床三年的老主任党学让。党王锁介绍说,老主任今年80岁了,三年前摔了一跤患上了痴呆症,儿子十多年前因车祸死亡,儿媳妇朱都茜便招了个上门女婿郭凤林,三年来他们对老人照顾如微,一把屎一把尿每天伺候。记者看到老人住的上房洁净如新,被褥干净,还装有空调,温暖弥漫在整个房间。致富了不能忘了精神,忘了祖先的美德,更不能败坏了家风,影响了村风。
派出所董西林副所长告诉记者,他在这工作已有8年,就发案率来说不及原来乡镇的六分之一,纠纷也有,但由于党组织有力村风正,都是调解的多、理解的多,帮忙的多、添乱的少。外地人在平罗党也闹不起事,因为村民讲道理,不良的东西在这行不通。
这大概就是平罗党多年来无刑事案件,无上访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