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梓斌
2014年04月08日0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
中学新校舍成贫困县最打眼的建筑,民生投入绝对不“抠门”
“对自己‘抠门’,但不能对百姓‘抠门’。”宋存汉介绍,这些年,灵寿用于教育、民政、农村、交通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一点都不低。“仅去年,全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个亿,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约9.6个亿。”
就在去年,灵寿县5个乡镇的1000多名中学生全部搬进了刚刚建成的灵寿二中新校舍。这所占地77亩的新中学投资超8000万元,高标准建成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宽敞明亮,学校还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和花园式的校园,成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最打眼的建筑。
七年级的刘琪薇家住山区,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再也不用走山路上学了。她告诉记者,在新学校里,知识不再只停留在书本、黑板和老师的口头上,而是在多媒体屏幕上、在实验室里生动起来。在学生公寓,她和同寝的几个小姐妹亲如一家,因为有补贴,在食堂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好!”刘琪薇笑着说。
灵寿县教育局副局长尹秀江对此感触颇深,他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从2008年至今,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2.218亿元,上百所农村中小学校盖起了教学楼;新建1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7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2013年,县里引进19名优秀教师,公开招录幼儿教师40名、特岗教师154名;设立150万元县长教育特别奖,重奖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
灵寿二中校长左二军介绍,学校现有规模可以容纳约3000名学生就读,几栋宿舍楼还在施工建设,先搬进来的是最偏远山区的5个镇的学生,未来还将有更多山区学生来此就读。“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孩子们跨进校门的一步,也许就是改变人生的一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宋存汉说,还是那句老话,县里的娃娃有了出息,将来才能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希望那时人们说到灵寿时,提起的不是‘最美县委大院’,而是‘最美的县城’!”
百姓认可才是最美(采访手记)
去灵寿那天,天气格外好,朴素的县委大院映衬着桃红柳绿的春色,让人眼前一亮。跑过不少地方,见识过许多县市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的“气势恢宏”。与之相比,灵寿县委大院的低矮房屋、斑驳砖墙、蜗居办公的确显得寒酸、土气。但这样的“寒酸”与“土气”并不丢脸,反而被群众称赞“最美”。“寒酸”体现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土气”让百姓心生亲近、由衷喜欢,没有“衙门”的距离感,就像自家邻居。
灵寿县委的艰苦作风,值得击掌。客观而言,老旧办公楼并不能和干部廉政务实、亲民爱民画上等号。奢侈浪费要坚决反对,装穷作秀也要不得,根本的还是要实事求是。大院老旧,不是党政机关清廉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了,资金充裕了,适度改善办公环境,亦无可厚非,关键在思想上、行为上务必恪守勤政为民、艰苦朴素的传统。
所以,“最美”的真谛,还是系于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将精力用在谋发展、将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是否真正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真心为民才能获得百姓认可,有了百姓的认可,就像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的,“无论在哪办公,都是最美县委大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8日 08 版)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