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青海三江源,冰雪未融。在这万物等待苏醒的季节,青海格桑花西部教育救助会的志愿者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来自合肥的27箱棉衣棉鞋已到达黄河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来自成都和深圳的捐助人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一对一”助学项目负责人马杰又换上他的旧球鞋,在湟中县做起家访……
架起东西部的一座桥
“格桑花是高原上最顽强的花朵。”救助会理事长洪波对记者说,“我们捐助的孩子、救助会的志愿者和捐助人就是这样的花朵。”
10年前,从资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对藏族小姐妹开始,洪波开始了西部的漫漫助学路,她召集身边的朋友创立了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继而又在青海省注册成立格桑花西部教育救助会。
身兼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审计科高级工程师和“格桑花”负责人,一边是医院日常的工作,一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人士和三江源渴求知识的孩子,洪波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格桑花”上。常年的劳累使她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但倔强的洪波依然一抓住假期就往青海跑。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洪波与“格桑花”志愿者们这样唤起人们的捐助热情——“在遥远的三江源,人们有矿不能采、有草不能牧,人们牺牲了自己经济发展的机会,保障了中华民族母亲河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身处东部的我们,有责任回报那里的人。”
“我们希望成为一座桥梁,通过助学行动能增进东西部的了解。”洪波说。
“帮助孩子们的同时,我们也在受教育。他们对生活感恩知足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和善良,无一不是我在学习的东西。”救助会西宁办公室工作人员袁静说。
血汗浇灌格桑花
10年来,“格桑花”总共为西部少年儿童教育募集各类物资和资金7000余万元,近22万名西部少年儿童得到帮助,通过“格桑花”捐款捐物的慈善人士超过20万人次,捐助人来自各行各业,遍布海内外。
2005年,玉树遭受雪灾,“格桑花”义工张亚莉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带着满载棉衣、煤、食物等救灾物资的车队,在冰冻的路面上翻山越岭。5年后,依然走在公益道路上的她为玉树地震灾区运送救灾物资,途中遭遇车祸献出生命。
来自山东的75岁的蔡川泰通过“格桑花”资助了7名孩子。自从开始助学,他年年都会到青海“探亲”。
“这是完德措,现在青海民族大学艺术设计系;这是叶俊林,现在青海大学土木工程系;这是白清明,现在青海湟源牧校;这是曹富存,现在青海民族大学信息管理系……”蔡老的电脑里,珍藏着他和孩子们的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