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从种子角度看邓小平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郭锦杭

2014年03月24日11: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量的提高、品质的改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艺措施的改进,都要通过种子发挥作用。邓小平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是根本,将发展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要位置。农业现代化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而种子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对种子问题十分关注,提出了“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种子公司”,以及进行“种子立法”等主张。这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值得我们深刻学习、领会。

[关键词]邓小平;农业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种子

[中图分类号]A49[文献标识码]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诗人李绅的这句诗,对种子的生命和活力作了真实写照,也充分肯定了它繁衍增殖的作用和价值。农业种子是人类社会维持生计的物之源、产之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量的提高、品质的改良离不开种子;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艺措施的改进也要通过种子发挥作用。邓小平十分重视农业问题,将发展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要位置。他认为农业是根本,“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农业现代化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一粒小小的种子,凝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粮食是生存之本,举世关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粮食问题,墨西哥、菲律宾和印度等国,掀起了以培育和推广抗倒伏、分蘖多、穗多粒大、籽粒饱满的矮秆小麦及水稻品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浪潮,选育出一批抗倒伏、耐肥水、抗病、丰产的矮秆“奇迹麦”、“奇迹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反观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方面虽然采取了诸多举措,但因为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品种更新周期长,品质不够优良,土地贫瘠,所以产量较低。加之自然灾害和“左”的错误政策的影响,导致我国粮食供应形势异常严峻。另一方面,我国在一些地区推广的玉米双交和三交种以及水稻优良农家种和杂交种,显示出了优良种子在解决粮食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对种子问题十分重视,提出了“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种子公司”,以及进行“种子立法”等主张。为什么要培育优良的种子?邓小平认为,农作物种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即其利用只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和一定的时期内,超过一定范围和长时期不更新品种,就会导致品种不适应而退化。因此,“种子

要经常培育”。1965年11月19日,在听取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的汇报时,邓小平就水稻种植问题指出,“泸州、自贡一带,双季稻产量低,是因为种子没有搞对头。如果把种子搞对头,长江两岸都可以种双季稻。种子问题,全国都没有搞好。种子要经常培育,否则要退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2页。)。

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也逐年增高。但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需求的扩大,粮食问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释放到一定程度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农业现代化更加依赖科技的支撑。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支农惠农的利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要问题。1984年7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柬埔寨客人时指出:“到本世纪末,我们翻两番的任务能够完成。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能源和交通。中国农业潜力大,现在肥料不足,要解决肥料和种子问题,总之,农业是很有希望的。农民不能只靠种粮食,要多种经营,农工商结合,我们现在正在这样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87页。)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了发展农业的瓶颈问题之所在,即“肥料和种子问题”;而且还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即“要多种经营,农工商结合”。如何做到农工商结合呢?邓小平认为,要走产业化的道路。他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例,说明种子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具体到种子问题,邓小平提出要成立“种子公司”,建立“种子基地”。对这个问题,他曾多次作过论述,不断强调它的重要性。1973年10月,邓小平结束了在江西三年多的下放生活,返回北京。在这样困顿的环境中,农业发展依然记挂在他的心中。10月22日,邓小平途经河北邯郸作短暂停留,在谈到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时,他特别提出:“要抓好种子改良,国家要成立种子公司,对优良种子精心培育和统一管理。”(《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第1987页。)1978年2月2日,邓小平同中共四川广安县委干部谈话时又说:“种子很重要。要建立培育种子的基地。种子要经常更新,否则就退化了。美国有种子公司,每年都出卖种子。”(《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同年9月15日,在听取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等关于国营农场情况的汇报时,邓小平又强调:“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完成工农联合企业,搞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场可以搞种子基地、种子公司,国家收购它的种子,拿去供应其他地方。”(《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75—376页。)1980年7月23日,在与河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邓小平再次申明:“农村要发展,要注意两点,一是政策正确。政策威力大,有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科学种田。要抓种子,搞优良品种,要搞好种子公司。繁育良种。”(《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59页。)

种子公司、种子基地如何布局?邓小平提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种子适应性不同,要以一市或一县(区)为单元建立种子基地和种子公司。1966年3月20日,在听取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汪锋汇报工作时邓小平提出:“我们全国统一搞种子是不行的,主要由省搞。省也大了,各专区、各县也要搞,经常调换种子。”(《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第1901页。)这就指明了培育优良品种的具体路径。

邓小平认为,培育种子不仅要成立“种子公司”,建立“种子基地”,还要实行“种子立法”,“不论农村和农场,都必须用种子公司的种子”。1983年8月7日,在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视察时,邓小平强调:“你们省农场这么多,基础又好,要把全省的力量组织起来,下决心三五年把种子工作搞好。有了种子公司还要立个种子法.要规定不论农村或农场,都必须用种子公司的种子,这是增产的最经济措施。”(《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924页。)种子发展的历史表明,如果种子不立法,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品种的选育,种子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都会出现问题。如种质资源被侵占、破坏,假冒伪劣种子得以生产、销售和使用,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易受侵害,国外危险性病虫害有可能入侵等。2000年7月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邓小平种子立法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自此,我国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品种的选育,种子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及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都十分重视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种子在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意义。他指出: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要把发展现代种业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位置,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要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制种育种基地建设,开展重点品种联合攻关,着力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发展。(参见韩长赋:《稳固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9日。)习近平关于种子在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实现种子产业化的考量,与邓小平对种子的远见卓识是一脉相承的。

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种子是农业增产诸因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最活跃和最充满生机的领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优增长极。邓小平强调要“培育种子”、“建立种子基地”、“设立种子公司”、实行“种子立法”,为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指点了迷津,戳破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关于新中国将因粮食问题而出现“天下大乱”和“中国人必须吃美国人的面粉”的预言。当前,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总量17%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当代中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难题,为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而他关于种子问题的论述和思考,也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值得我们深刻学习、领会。

﹝作者郭锦杭,广东嘉应学院副教授,广东梅州514015﹞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