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朱彦夫:壮心不已,极限的生命书写生命的极限

2014年03月24日08:45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朱彦夫:壮心不已,极限的生命书写生命的极限

  ▲朱彦夫喜欢孩子。他经常为各地中小学学生做人生观教育。(资料片)

  ▲朱彦夫特别关心张家泉村的困难家庭,经常用他微薄的工资买上礼物看望他们。(资料片)

  ▲对村里的老年人,朱彦夫经常嘘寒问暖。(资料片)

  ▲朱彦夫与淄博预备役工兵团的官兵畅谈理想和信念。

  ▲朱彦夫的事迹,成为当地群众的骄傲。这是沂源县邮政局制作的以朱彦夫为主题的明信片。

  ▲朱彦夫拖着病体带领村民治理了张家泉村的三条大沟,让荒地变成了良田。

  ▲根据当年朱彦夫的设计,张家泉村村民把1000多米长的“赶牛沟”建成了上为土地、下为暗渠的大工程。

  ▲还在生病前,朱彦夫就有了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构想。(资料片)

  ▲即使现在,朱彦夫也不忘让家人陪同就近参观各种大棚,看是否有适合张家泉村发展的项目。(资料片)

  ▲尽管行动不便,朱彦夫仍然经常查看全村各个地块作物生长情况。(资料片)

  ▲“山顶松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朱彦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的这个口号,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资料片)

  □记者 房贤刚 报道

  听朱彦夫讲故事,虽然老人口齿略有不清,但那幽默的话语、坚强的精神、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对乡亲、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依然令人动容。

  走在朱彦夫曾经担任过20多年支部书记的张家泉村,看着当年在朱彦夫带领下改变了面貌、听着乡亲们饱含深情讲述的朱彦夫的事迹,我一次又一次感动着。

  “朱彦夫是在用极限的生命书写生命的极限。”一位村民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评价朱彦夫。看着当年记录朱彦夫事迹的一张张老照片,想象着朱彦夫在张家泉村摸爬滚打的一幕幕场景,还有村民在他家门口看着老式的黑白电视、讨饭的人们在他家里吃饭住宿安营扎寨、困难群众从他那不富裕的家里借钱拿物……你无法不一次次地流下眼泪,你不能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够做到这些。

  从对朱彦夫简短的采访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乡亲的深厚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这一理想而奋斗的坚强信念。不过,我感受更深的是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按照常人来看,像朱彦夫这样一个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甚至自杀未遂的人,似乎应该看淡生死,但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这种求生欲望,不是畏惧死亡,不是贪恋红尘,而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精神,一种生命不已就要有所作为的坚强信念。

  在采访中,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朱彦夫80岁时,他的外甥来看望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舅舅,你再活20年没问题!”本来很愉快的朱彦夫勃然大怒。在他的意念里,他不是要再活20年,而是要再活200年!对于常人来说,这或许不合情理,但对朱彦夫来说,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是朱彦夫坚定信念的基石。

  1996年脑中风后,朱彦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在左臂刚刚有了一点儿知觉之后,他就开始考虑练习写字。尽管不能再带领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治山治水、发展生产了,但他认为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写下来,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鼓励每一个人,去战胜困难,去建设国家,去造福人民。

  “朱彦夫能够活到今天,本身就是个奇迹。”去采访的很多老记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是的,朱彦夫活着,不仅是他个人的幸事,也不仅是他的家庭、他的子女的幸事,更是我省人民的幸事,是我们民族的幸事。他是我们思考人生、思考信念的不朽座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雷、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