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刘邓“分家”

2014年03月21日13:31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翻开《邓小平文选》,在一至三卷共222篇文稿中,就有两篇是邓小平专为刘伯承而作的。一篇是1942年12月15日载于《新华时报》华北版《特刊》上的《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的文章,另一篇就是邓小平在1986年主持刘伯承追悼会后第五天发表的《悼伯承》。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邓不可分。然而,这一对亲密无间的战友,却在战争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分开过。去年11月26日,本报特派采访组来到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黄店镇,采访大悟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曾任大悟县县长的黄世鹏老人等人,探寻“刘邓分家”背后的故事。

  刘邓不可分

  今年80多岁的黄世鹏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人们曾将许多共同战斗的将领并称,但却很少有像“刘邓大军”这样深入人心。“刘邓”,也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搭档。

  很多人说,一个司令员,一个政委,都是团结共事,患难与共,相互谦让,亲密无间。有人说,刘邓不可分,也分不清。曾任第二野战军新华社社长的李普说,“在刘邓之间,是难以放进一个顿号的。”

  正如邓小平在悼念老战友的祭文中深情地说,“人们习惯将‘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尽管刘伯承与邓小平同是四川人,但年龄、外表、性格和爱好却完全不同。在刘邓合作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13年中,共同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和宽广博大的胸怀使他们成为举世赞誉的亲密战友。多年来,两人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彼此尊重。

  既然如此,刘邓为什么会分开?在什么地方分开?分开后各自在干什么?

  艰难的转战

  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近13万人(通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

  “当时的大别山苦得很,既要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又要克服缺衣少食、水土不服的巨大困难。”黄世鹏说,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之前,由于遭到国民党的清剿,加上叛徒的出卖,当时大别山95%以上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从11月27日开始,国民党不仅调集14个整编师33个旅、共计30万的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还利用土顽、恶霸地主,恢复保甲制度,实行“三光”、“连坐”等政策,到处抓丁抢粮,捕杀革命干部,制造无人区,企图割断人民群众与刘邓大军的联系,置刘邓大军于死地。

  此时,刘邓大军总兵力仅有7万余人。面对严峻的大别山斗争形势,刘伯承和邓小平两次发电,号召全军坚持下去,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12月10日,刘邓率总部急行军来到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黄陂站红联村王家湾(今黄店镇),连夜研究制定下一步反“围剿”的战略部署。

  为了缩小行动目标和便于指挥各分遣部队作战,会议决定将野战军司令部分成前方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前方指挥部留在大别山指挥反“围剿”斗争,后方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随第一纵队转移到淮西地区,在外线指挥全局。

  “在谁留大别山、谁去淮西的问题上,一直合作愉快的刘邓首长却几次争论,他们都想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黄世鹏说,在邓小平的坚持下,会议最终决定刘伯承司令员和张际春副政委率后方指挥所计900余人,随一纵队北移淮西地区;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前方指挥所500余人,留在大别山。

  泪别大别山

  “当时,王家湾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湾前是一片冲田,塆后及四周是茂密的树林。湾前有一条十字路南通黄陂站,北抵宣化店,是沟通鄂豫的主干道,刘邓首长就是在这里分手。”站在王家湾前的十字路口,黄世鹏告诉记者,11日傍晚,刘邓首长向集结待命的官兵传达了黄陂站会议精神,部署和交代了今后的工作和战斗任务。

  此时,暮色已经降临,刘邓分手的时刻也终于到了。这一对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战友,为了完成党中央任务,粉碎国民党的围攻,不得不暂时分开。这一别,他们将天各一方,前途未卜,也许再也不能相见……

  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在中原》一书中,就详细描述了刘邓首长在王家湾分别的感人场景:“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总之,你在大别山千万要注意,我还是不放心哦!”临行前,刘伯承紧紧握住邓小平的双手,并叮嘱李达特别注意保护政委的安全。

  “放心吧,我到底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司令员到淮西指挥全局。”邓小平提出要刘伯承保护好“心灵的窗户”,特别是晚上要少用眼睛,并再三叮嘱管理处,无论如何要给司令员准备一盏美孚煤油灯。

  随后,两位首长都没有上马,顶着刺骨的寒风,默默并肩步行,邓小平将刘伯承送了一坡又一坡,一程又一程。来到跑马岭一处地势较高的小土包上,两人并肩站立,伫立良久后,转而相互默默对视着,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却又像是道尽了千言万语。最后两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随后两人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角都闪动着泪花。

  “令人的感动的是,这时刘伯承司令员又转而将邓小平政委送了回去。”多年研究这段历史的黄世鹏还告诉记者,刘邓首长最后又走回了王家湾前的十字路口,并在此分手。

  辉煌的战绩

  刘邓分手后,按照黄陂站会议总体的战略部署,刘伯承率一纵和后方指挥所经宣化店连夜转出大别山,在外线的桐柏、淮西、江汉地区,英勇地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12月中旬,刘伯承所率部队跨过淮河挺进淮西地区,与豫皖苏地区军民紧密配合,实施战略展开,创建了豫皖苏根据地,使之与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十纵和十二纵也先后西越平汉铁路,分别向桐柏、江汉两地区挺进,实施战略展开,迅速开辟了桐柏、江汉根据地,胜利完成了吸引多路强敌并将其拖疲拖困后歼灭的艰巨任务。

  “在落雪盈尺、天寒地冻的严冬腊月,邓小平率前指留在大别山艰苦作战,同样创造了辉煌的战绩。”黄世鹏说,前指在邓小平的率领下,坚持大别山内线作战,以英勇顽强的精神,积极投入艰苦的反“围剿”斗争。面对严重缺衣少食等困难局面,前指所有人员始终坚持战斗在大别山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至12月底,先后收复了太湖、金寨、岳西等11座县城,歼敌两万余人,取得了内线坚持的重大胜利。这些胜利不仅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粉碎了国民党围攻大别山、消灭中原局和中原野战军的阴谋,而且使鄂豫皖、豫陕鄂、豫皖苏三块新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为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率领的前方指挥所转出大别山,来到韦寨,与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分别75天后胜利会合。

(责编:石国庆、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