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尽管特色各异、发展基础不同,但五大自治区积极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瑰宝频频亮相于世界舞台;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文化“活化石”在传承与保护中焕发生命力
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各少数民族地区正采取多种手段拯救文化“活化石”。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音乐形式,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013年,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精心打造的大型主题晚会《木卡姆的春天》,首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获得成功,将木卡姆这一古老艺术推向更高的舞台。
为使木卡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新疆不仅成立了专业的传承机构——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还投资1.2亿元建成了功能齐全、硬件设施在国内堪称一流的新疆木卡姆艺术中心。
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团长艾合买提·伊明说,艺术团每年都招收45周岁以下从事木卡姆艺术表演的学员,免费进行乐理知识和演出技巧的专业培训,这些学员回去后再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当地从事木卡姆艺术表演的人,全疆从事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历史悠久、卷帙浩繁、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1983年,国家将收集整理《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今年8月底,在几代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藏文《格萨尔王》精选本(40卷)编撰出版工作圆满完成。
我国民间文学界的前辈钟敬文先生在前4卷出版时撰文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件文化界值得瞩目的盛事”。
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民族地区也注重发挥其“经济效应”,让民族文化产业造福当地群众。
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是远近闻名的“绣球之乡”,绣球大多销往广西各旅游景点,大订单一次有上千个绣球。通过制作、销售绣球,村民赵金玉家一年能赚1万多元。尽管市场对绣球需求量很大,但赵金玉和旧州街其他妇女仍坚持手工制作绣球,为的是将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今年3月,广西中越边境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正式启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