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吸引更多世界目光
回族舞剧、蒙古族题材电影、藏戏……2013年,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先后荣获荷花奖、文化大奖特别奖的《月上贺兰》,是我国首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今年11月宁夏银川艺术剧院携剧前往日本和印尼演出。这是继2011年受邀前往阿拉伯国家演出之后,《月上贺兰》再次踏上国际文化艺术舞台。
同样,今年10月,宁夏吴忠市回族艺术团受邀赴日本进行交流演出,回族舞蹈《欢乐的响板》《祈福》《口弦声声花儿情》等节目在日本东京刮起一股“回族风”。
这一年间,内蒙古则因电影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蒙古族题材电影《狼图腾》正在如火如荼地拍摄中。内蒙古与好莱坞电影机构合作,展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生涯的历史巨片——电影《成吉思汗》准备开机拍摄。
诞生于青藏高原的藏戏属于广场戏,配乐粗犷,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今,走上舞台的藏戏则被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除保留原有传统音乐不变,还增添了鸟叫虫鸣、风雨雷电等背景音乐,以真实还原戏中场景,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西藏著名藏戏表演艺术家、77岁的老艺人次旦多吉说,传统藏戏中的遍野青稞、沸腾血海等,过去需要靠表演者用念白来描绘的场景,如今都通过LED营造出逼真的效果。
“舞台借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段,真正帮助表演者实现‘上天入地’,声画效果是从前广场表演无法比拟的,国内外观众都能更好地体会表演内容,为藏戏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支持。”次旦多吉说。
“文化惠民”让各族群众共享精神食粮
歌舞、小品、戏曲……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每隔十天半月会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各个村庄上演。初冬的暖阳下,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小广场上迎来县艺术团的“送戏下乡”,艺术团的演员演得精彩,台下乡亲也看得热闹,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节目演得挺好,他们一两个月来演一次,每次我们都赶过来看。”贺兰县欣荣村村民刘民英说。
据了解,为将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百姓中,贺兰县由财政购买公益性文化演出,建立起“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演出”的长效机制。贺兰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孙林森说,贺兰县每年投入90万元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发展,文艺社团每演出一场节目补助3000元。
文化惠民工程,如久违的春雨,给各民族地区城乡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在南国壮乡广西,通过广场文化、农村文化、节庆文化等载体,当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进一步扩大。
在武鸣县,不少乡镇的农民白天地里干活,晚上在村里的舞台上排练节目。无论壮话小品,还是民族群舞,表演起来有模有样。“群众节目质量越来越好,原创节目越来越多。”舞蹈编导陈广时常下乡指导文艺队排练。他说,现在武鸣县全县有130多个文艺队,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为他们提供了舞台,文化惠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借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东风,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采写记者艾福梅、黎华玲、潘莹、张捷、勿日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