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再谈“简政放权”。他表示,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要动权,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啃硬骨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要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要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总理“继续啃硬骨头”、“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表态,再度释放出给权力设置边界,给市场松绑、放权的强烈信号,这无疑激发了公众对继续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信心。简政放权能带来什么好处?从总理举示的例子可窥一斑:去年以来,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也少了。有个统计数字也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的确,减少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尽可能地给市场主体松绑,尽可能把一些权限还给市场主体,市场的内生活力,自然就会被激发。很多时候,只有当公共部门坚定地去做一名担负监管之责的裁判员,而不是乐于去做运动员或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市场才不会被随意设置的各种壁垒、门槛“绊倒”,企业才可能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更自由、自主、创新。
不得不说的是,简政放权在推进的过程中,也确如总理所说,出现了放权避重就轻、“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尽管简政放权推进以来,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事项,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就下放,备案能行的就不必报批,集中在部委、省厅的审批权少了很多。但改革要真正推进下去,还必须改变一些选择性放权的现象,铲除行政部门“小鬼难缠”的土壤,同时也要改变部分权力运行环节过于繁杂,设置层级过多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进一步明晰权力边界,下定决心去啃一啃那些拿着权力不放手的“硬骨头”,让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如总理所说,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要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要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是给市场充分松绑,让市场更自由开放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则是给政府限权,是要以法治的力量,通过权力清单等制度,去剥离那些障碍设置、利益藩篱与腐败机会。只有在法治轨道下,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继续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市场才会更有信心。(作者系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