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献科
靠着一把铁锨,一把镐头,一口铁锅,一床棉被,坚持22年自费为国家义务植树造林3000余亩,使宝鸡市冯家山水库彭祖塬的荒山坡变成了绿洲,谱写了一曲爱国、敬业、奉献的时代新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造林愚公”。他就是宝鸡市冯家山水库枢纽管理处退休职工冯来娃。
植树节前夕,记者采访了“造林愚公”冯来娃。在宝鸡冯家山水库白水河畔,一顶已褪掉颜色的帆布帐篷在大山之间,显得很是惹眼,这便是冯来娃的家。帐篷不远处便是冯家山水库,沿着水库看去,昔日裸露的山体及河畔已经被茂密的树林遮掩,一眼望不到边,冯来娃22年坚持义务植树造林的成就写满在这片山坡上。
1992年,退休后本可乐享天伦的冯来娃看到冯家山水库山体滑坡严重,在回家半年后,不顾儿女和亲戚朋友的反对,一个人毅然回到库区义务植树。“家里人当时都反对我,好几天都不和我说话,还发动亲戚劝我,但都没有劝成。”老冯说,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他和十多万群众费尽千辛万苦建起来的,防止水土流失,保卫劳动成果是他的职责,植树造林是他最大的梦想,谁也改变不了。随后,冯来娃便与水库枢纽办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自愿为库区闲置土地、荒山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经费自理,安全自负,所栽树木归国家所有。”于是,冯家山18公里库区的沟沟岔岔里从此出现了一个独来独往、自掏腰包为国家植树的老“愚公”。
一个人生活在山沟沟里,没有电,没有电视信号,周围也没有人家,与冯来娃相伴的只有一条大狼狗,寂寞、清贫、艰辛缠绕着他。当问到是否感到孤独时,老冯笑呵呵地说:“再寂寞也已习惯了,我这里没有电视,但有个收音机,每天晚上都听中央陕西的新闻,听完才睡觉。”
在山里植树,树栽到哪里,冯来娃的“家”就搬到哪里。有时他住在自己挖的窑洞里,有时又住在帐篷里,有时还住在船上,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直到4年前,宝汉高速一个项目部扎在白水河边,冯来娃借此搭建起了一个帆布帐篷,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在水库边植树,由于地势原因,机械派不上用场,只能靠铁锨、镐头和双手,加之满地的石头,植树难度非常大。“都废了100多把铁锨和镐头了!”冯来娃说。
冯来娃植树的地方都是国有闲置征地,有库区的授权,但是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来破坏,周边个别村组和地方单位为搞建设毁坏树木、强占林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毁林者十分猖狂,砸了冯来娃的锅,毁了他的窑洞,想逼走他,有一次还打掉了他的两颗牙,但他毫不惧怕,拿起法律武器坚持打了8年官司,最终取得了胜利。
从开始的每月170元到现在的2600元,冯来娃几乎把自己的退休金全花在了买树苗上,有时候连日子都过不下去还要向女儿张口求助。儿子嫌他将钱都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为此已有6年时间没和他联系。亲戚朋友大多也不理解他的行为,亲侄子嫌他不顾家和他断了亲。老伴也叫他回家安享晚年可拗不过他,近几年也来到库区帮他植树与他相伴。
22年来,冯来娃用超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国家义务植树3000亩。他的感人事迹在西府大地被人们广为传颂,2012年,他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十大感动陕西人物”。
“植树可以净化空气,可以防止水库滑坡,好处真的不少。我就是还有一口气,也要把植树造林绿化荒坡的路走到底!”看着成片的树木,冯来娃语气坚定地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水库边上的树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像卫兵一样守护着这片水土。”
“冯来娃是绿色宝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全市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宝鸡市林业局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随着绿色宝鸡“九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像冯来娃这样爱绿、护绿的人越来越多,打造绿色宝鸡、建设美丽陕西蔚然成风,目前,全市累计植树造林837万多亩,义务植树1.29亿株,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3.78%,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