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刘邓大军渡淮河的传奇故事

2014年03月12日10:1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图为采访组在息县谯楼街道办事处埠口村刘邓大军渡淮河处取淮河水。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执行党中央命令,率领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27日,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重重阻拦,渡过淮河天险进入大别山区,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几十年后,邓小平曾对他的子女们谈起当年渡淮河的情景:“那一路真正的险关是过黄泛区,过淮河。过淮河,刘伯伯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涉,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好多故事都是神奇得很。”

2013年11月29日,采访组一行来到刘邓大军当年渡淮河处——河南信阳市息县谯楼街道办事处埠口村,该县旅游局局长瓮海山,以及刘邓大军渡淮河的见证人冯连富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刘邓大军渡淮河的传奇故事。

老人回忆:为刘邓大军搭浮桥过淮河

淮河,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它发源于河南省西南部的桐柏山麓,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有颍河、洪河、涡河等十几条支流,它还是中国南北的分水岭。

埠口村是淮河北岸的一个村庄,冯连富就出生在这里,今年已有83岁了。

2013年11月29日,采访组一行在埠口村两名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冯连富家。冯连富拄着拐杖,热情地招呼我们在他家院子里坐下后,就向我们介绍起他为刘邓大军先头部队扛树木,搭浮桥过淮河的往事。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主力渡过淮河前,其先头部队来到该村准备过淮河。当时,年仅17岁的冯连富见部队从他家门口经过,很害怕,不敢出门。后来,当地村干部到他家说,每家要出劳力帮解放军扛树木,搭浮桥过河。因其父去世早,家里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就壮着胆去扛树木。

冯连富说,“我扛树木,扛了一趟又一趟,有柳树、槐树等。在一次扛树木时,国民党的飞机来了,一个俯冲,机枪朝扛树木的人群一阵扫射,打死了一个人,我们吓得魂都掉了。后来听说被机枪打死的这人,是一位曾在淮河边为放竹排的人做饭的火夫,系河北宣化县人。”

情况紧急:刘邓大军欲分兵过淮河刘邓大军欲分兵过淮河

“1947年8月26日晚,刘邓率指挥部和第六纵队主力突破了敌人的汝河防线,来到淮河北岸。”对解放战争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瓮海山介绍说,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时分,河深水急。刘邓大军到来之时,正好上游刚刚下过雨,河水上涨。先刘邓一步赶到埠口村指挥渡河的参谋长李达,要求六纵十八旅必须在26日午夜12点钟以前渡完。

十八旅政委李震焦急地站在岸边,部队拥挤在渡口,要靠10多只小船和临时收集的竹排,赶在午夜12点以前,把全旅人马全部渡过淮河,完全是不可能的。

这时,刘邓首长赶到了淮河岸边。无桥、无船,几万大军怎么过河?而敌人19个旅正在向这里急速赶来,情况万分危急。

“我们开个会,研究一下渡河的情况吧。”邓小平对正凝神思索的刘伯承说。

在埠口村小王湾庄指挥部里,刘邓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李达把渡河的进展情况汇报完后,刘伯承抬起头,看着李震问:“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李震说:“河水很深,不能徒涉。五十三团派人侦察过了,五十四团也派了人,旅里也侦察过了,都说不能徒涉。”

这时,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刘伯承抱着双臂站在屋子中央,李达、张际春等人或站或蹲,人人都在凝眉思索着渡河的方案。邓小平坐在那盏忽明忽暗的马灯前,他抬腕看了看表,已经是凌晨2时了,如果拂晓前再拿不出渡河的好办法,等敌人重兵一到,那就只得背水一战了。必须设法加快渡河速度,争取多渡过一些部队。此外,还要有人先行渡河,统一领导和指挥已到达大别山的部队,创建根据地。

主意已定,邓小平先开了口:“情况万分紧急,时间不等人。我已经考虑好了,我和伯承分开,伯承、际春带司令部先行渡河,指挥已渡河的部队,实行战略展开。李达留在淮河边,继续指挥渡河,能渡多少,就渡多少。我负责组织部队阻击尾追敌人,掩护全军渡河。”

谁都知道,留在后面,是很危险的,万一来不及过河,只能就地打游击,甚至陷入重围之中。但最高统帅就是最高统帅,他们只会当机立断,绝对不会在那里你推我让地消耗时间。刘伯承立即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政治委员说的,就是决定。立即行动!”化险为夷: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

在指挥部门口,邓小平与刘伯承握了握手,便去组织部队,部署阻击尾追敌人事宜。刘伯承则来到渡口,指挥部队渡河。

凭着多年的经验,刘伯承怎么也不相信淮河真的不能徒涉。他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竿,跳上渡船,准备亲自测量一下水流深度。他不停地用竹竿探测着水位,发现有的地方河水并不深,流速缓慢。他对李震说,“李震同志,能架桥呀!我试过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大深呀!告诉李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

后来,刘伯承又意外地看到淮河上游有战士牵马过河,水深在脖子下,证明淮河完全可以徒涉。他立即让李震派人给参谋长李达送去一封信,叫他不要架桥了,让部队火速从淮河上游徒涉,并通知邓小平。

信送走了,刘伯承看着李震,很严肃地说:“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他又用那根长长的竹竿在地上重重地顿了一下,重复了一句:“要害死人!”李震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后来回忆说:“我静静地站在刘伯承那魁梧的身前,他那永远显着和蔼的面孔,一直沉在严肃里,他的话一字一句像千斤重锤打在我的心上。”

邓小平正在组织后卫部队,准备阻击敌人,掩护渡河,突然收到刘伯承派人送来的信,说河水可以徒涉,后卫部队可立即渡河。这意外的喜讯,使面临背水一战的部队化险为夷。8月27日,部队全部渡过淮河。

2007年11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冷的冬、热的血: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写道:“说来事情也真巧,刘邓大军刚一过完淮河,河水突然骤涨了起来,上游又下来了洪峰。敌军的大队追兵到了河边,看着刚刚远去的刘邓大军,只好‘望河兴叹’了。刘邓大军渡过淮河后,吴绍周带领的国民党八十五师后脚就赶到了,他命令部队也立即徒涉,不料人马一下水,还没到河心,就被河水卷走了。吴绍周忙让部队停止过河,望着淮河,不禁仰天长叹:‘共产党啊共产党,真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经过20天艰苦征战,刘邓大军终于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胜利进入了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邓小平则用他特有的语气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瓮海山介绍说,为纪念刘邓大军渡过淮河挺进大别山,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程,息县将投资3000万元,于明年1月在刘邓大军渡淮处——埠口村,动工修建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