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重庆璧山丁家街道铜瓦村丁长荣:10年坚守兑现修路承诺

王伟

2014年03月02日14:25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10年坚守兑现修路承诺

因为修路,丁长荣每年都要用坏好几把锄头。 通讯员 连宏宇 摄

2月28日中午,已过了午饭时间。当记者来到璧山县丁家街道铜瓦村十组,巧遇丁长荣巡路回家。一身蓝布衣裤、黑色布鞋,见到记者采访,老人显得十分腼腆。丁长荣是铜瓦村十组组长,年近七旬的他为了村民出行便利,10年时间,用坏了2辆三轮车和1辆平板车,更换了10多把铁锨和锄头,磨破了40多双手套……他10年如一日,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为村民修路,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村民作出承诺:修路

说起与“路”的渊源,丁长荣感慨万分。

当年的铜瓦村还沿用着“金桥村”这个名字,距离县城约35公里,村里人要想去城里赶集办货,要走好几个小时。“20多年前,家里盖房子,就是因为村里没通公路,让我吃尽了苦头。”说起1988年的往事,丁长荣仍然记忆犹新。

那时候,丁长荣准备把家里的土房推倒,重新盖一栋两层高的砖房。建房所用的材料,全都靠人工肩挑背扛。就算有工人帮忙,丁长荣一天也累得腰酸背痛,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2004年,丁长荣在村民的推选下,当上了金桥6队的队长。

“修路!不让大家再受不通公路之苦。”丁长荣对村民承诺。

“软磨硬泡” 筹钱修路

“丁长荣要修路了!”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遍了。尽管是“利好消息”,可并不是每位村民都愿意配合。“每家要出几百块钱,好贵哟!”“自家的地都种不完哪有时间去修路”……

“他挨家挨户筹钱,有几户不理解,还把他打进了医院。”老伴张启明说起丁长荣修路的艰辛,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儿。

“哪有打进医院!是我不小心摔的!”丁长荣提高嗓门反驳。“摔的!你就犟嘛。”张启明无奈地说。

“修路可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铜瓦村支部书记祝全超告诉记者,修路花钱不少,除了政府的拨款外,都是老丁挨家挨户筹来的,遇上不愿出钱的农户,老丁就一遍遍的做工作,把别人家的门槛都踏平了。

丁长荣说,大家都一个村住着,也禁不起我的“软磨硬泡”,村民们也慢慢理解了,也愿意出钱了。钱有了,丁长荣就将所有的心思投入到修路上。

搬运、碎石……别人不愿意干的,丁长荣都抢着干。在丁长荣的带领下,只用了1年多时间,原金桥6队就通了公路。

面对信任 兑现承诺

2006年,由于撤并建工作的展开,原金桥6队、7队、8队,合并为一个村民小组,金桥村也改名为铜瓦村,

撤并建结束后,由于得到村民们的信任,丁长荣当选为铜瓦村十组组长。当初丁长荣的管辖范围只有70多户,现在一下子增加到182户。

新划过来的地方,大都不通公路,不让大家再受没有公路之苦,依旧是丁长荣的承诺。于是,挨家挨户筹钱,四处“软磨硬泡”……原本准备休息的丁长荣,又一次开始了艰辛的修路历程。

2008年初,又是一年多的时间,铜瓦村十组的公路全部修通了。可没过多久,丁长荣有点坐不住了。

“前几年,有个学习的机会到江浙地区看了看,那里的农村好漂亮,生产便道都通到每家每户了。”丁长荣把当时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村民们,并提出了修建生产便道和已建好的主路相连的想法。把路修到每户家门口,这样的好事哪个不愿意,但还是钱的问题难倒了村民们。

“家里有钱的出几个钱,没钱的就跟我一道扛起锄头一起干。”丁长荣认了“死理”,一定要把路修下去。

从2004年至今6年过去了,5公里的村公路和5100多米的生产便道都修好了。而今年1月,为了将生产便道硬化,丁长荣又把家里最后的2000元积蓄拿出来,面对他的执着,老伴儿张启明选择了默默支持,按张启明的话来说,“修路是积德的事!”

如今,铜瓦十组182户人家中,除了几家无人居住的“空屋”外,有175户人家门前都修通了便道,村民们彻底告别了“人工运输”。

丁长荣终于实现了“不让大家再受不通公路之苦”的承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