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同唱《木兰辞》

上海音乐学院 杨赛

2014年02月28日16: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旅游巴士在德法的山水间穿梭,一路上都是笑语和欢歌。车上有大陆人,有香港人,有台湾人,有中国籍的,也有比利时籍的,在黑眼睛,也有大鼻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共60人。四天的行程,一半时间都在车上度过。大家约定,车外是异国风情,车内也不能沉闷,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什么身份,都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助兴。

在车里,除了1个婴儿,梁爽年龄最小,不到11岁。小姑娘在比利时长大,在学校里用的是法文和荷兰文,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却让她说中国话,背中国诗。她表演的节目,就是背诵整首《木兰辞》,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听她背完《木兰辞》,我有些激动,立即站起来响应。我说,我儿子杨昊轩今年7岁,在国内上小学,他能唱《木兰辞》。我知道,孩子学不好中文,是很多旅比华侨的心病。自己背井离乡,孩子在异国长大,再怎么也不能忘了本,丢了本民族的语言。其实,背古诗就是学中文的好办法。中国古代的小朋友上学堂,都要背《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我在念文学博士的时候,导师就曾要求我和同学们每天背一首古诗。像《木兰辞》这样的古诗,都是中文的精华,朗朗上口,意蕴丰富,不仅要能背,还要能吟诵,最好能唱出来。诗意太浓,不唱不行。在国内,我几乎每天都要带着杨昊轩一边散步,一边唱古诗。在今年的根特学人学者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叫李其争的小朋友,跟杨昊轩一样大,朗诵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很多人都能背。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讲授中国音乐文学课程,知道这首诗配有古琴谱叫《阳关三叠》,也很有名,传唱很广。我请来3位中国学者一起为李其争伴唱,还请来根特大学音乐学院的Dirk副教授用巴洛克提琴来伴奏。观众们看了,觉得很新奇,反响很不错。五四时期,著名艺术家白宗魏曾经为《木兰辞》谱曲,广为传唱。这首歌旋律朴实优美,很好地塑造了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形象,曾经激起过无数中国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我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唱过这首《木兰辞》,下面就我唱给大家听听。

没想到,我刚一唱完,坐在车子后排的李天慈马上站起来说,这首歌我也会唱。她是一名心理学家,已经73岁了,是车里最资深的华侨。她走到车子前面,从我手中接过话筒,又给大家唱了一遍《木兰辞》,旋律跟我唱的差不多。我感到有些奇怪,问她,李老师,你怎么也会唱《木兰辞》?她说,我爸爸教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领着我们全家到过新疆、广州和海南。10岁那年,大陆解放,我们一家人去了台湾。20多岁,我到欧洲留学,然后长期定居在比利时。小时候,爸爸经常教我们唱歌。在台湾,他唱得最多的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天一亮,他就跑过来,掀开我们的被窝,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从小被他的歌声一路鞭策,努力求学,不断进取,现在两个在美国,一个在法国,我在比利时。爸爸很老的时候,我去护理他,唱歌给他听:“暖和的太阳他记得,照过金姐的脸,照过银姐的衣裳,也照过幼年时候的秋香。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妈妈呢?”我问,爸爸,这叫什么歌呀,是你教我的。爸爸说,我教过你这首歌吗?他已经记不起来了。听了李天慈的这番话,车上的人唏嘘不已。我说,李老师,你唱的歌叫《可怜的秋香》,是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先生1927年的作品。

德法山水游回来后不久,我们收到邀请,去参加比利时阳光合唱团成立3周年庆典和华人中秋晚会演出。在这两次庆典音乐会上,梁爽背诵了一段《木兰辞》,我和李天慈教授合作演唱了《木兰辞》。李天慈还特地带上了她的小外孙。

演出结束后,我收到了梁爽的母亲、旅比歌唱家卢进华女士的信:“同唱《木兰辞》,很有意义。其一,对于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孩子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鼓励啊!梁爽也看了,她有点不好意思了!得继续努力!对她来说我想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鼓励吧!因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特殊,一定要保护他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阅读和理解经典,领会做人的真正含义,并能持之以恒!其二,是你和李天慈教授的同声吟唱木兰辞的感人场面使我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这感动来自对祖国经典文化几千年的传承,来自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两岸同宗同文对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