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年灶的忧虑“钱”景——农村养老日间照料模式可持续发展调查

2014年02月21日09:43   来源:山西日报

随着老龄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孤独老人、空巢老人增多,他们渴望过上温暖的集体生活,以解孤独、乏味之忧。2009年起,运城市在平陆县、盐湖区探索试点村(社区)主导兴办老年灶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上灶吃饭,白天享受到了照料服务。在老年灶,老人们习惯吗?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并把老年灶长久办下去?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吃饭唠嗑看节目上灶的老人很知足

2月15日,在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采访时,正赶上晚上开饭。

撩开门帘,走进一楼的就餐室内,热气扑面,饭香扑鼻,老人们四人一桌,正在边聊天边吃饭,其乐融融。见有人进来,几位坐在门口的老人起身让座,乐呵呵地招呼记者“坐下吃点饭”。询问得知,其中一位王大娘今年已是84岁高龄,说起照料中心的服务,王大娘直夸好,其他老人齐声附和。

记者了解到,雷家坡村属典型的城郊村,村里的青壮年人大多数在城里务工,早出晚归,照顾老人有心无力,老人们吃饭和生活多有不便。自2012年村里办了老年灶,王大娘等31位老人就上灶,吃上了热汤热饭。

除了吃饭,照料中心还担负起了白天对老人们的照料。老人们在室内可以看书、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在室外活动场地锻炼身体等。

2月16日,记者在平陆县张店镇凹里移民新村照料中心采访,走进文化室,三四位老人正在电脑前围坐着看电视剧,还有几位老人在看书、聊天。老人们说,在进照料中心之前,由于子女长年在外务工,他们多数人吃饭就是“胡吃点”,甚至是开水泡馍馍,或者做一顿饭热着吃几天,吃过饭没事干就是晒太阳。

在入住照料中心后,他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按时吃上了热饭热菜,还有文化娱乐活动。据调查,平陆、盐湖两县区的照料中心都提供了必要的娱乐、阅览、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平陆县鼓励老年人参加锣鼓队、蒲剧社、健身舞蹈队;盐湖区部分条件好的村(社区)购置了音响设备,组织文艺队到照料中心演出。

村(社区)兴办的照料中心成了家门口的“养老院”,既照顾了老年人不愿别土离乡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老人和子女都拍手称好。

截至2013年12月,平陆县已有115个农村社区的照料中心投入运行,托养老人达3000余人;盐湖区已有150多个照料中心投入运行,托养老人达5000余人。

管理服务待提升资金保障有困难

虽然老年灶开创了农村养老的新模式,但也存在覆盖面窄、管理粗放、服务低质、资金紧张等问题。

记者在平陆调查走访中,部分老人反映,老年灶是村办福利,部分生活困难或者有残疾的老人因不是孤寡老人而难以入住照料中心,有失公平。

据了解,目前照料中心的老人主要是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部分年龄超过70岁的老夫妻,或者是情况特殊的残疾人,虽然生活困难,但因不符合入住条件被拒之门外。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甚至开玩笑说,为了吃上老年灶,有心去离婚。

记者调查发现,照料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主体是村(社区),管理服务待提升。村(社区)聘请的厨师和服务人员,随意性大,缺乏统一培训;管理也相对粗放,采购、财务、卫生等制度规范不统一,发展水平不均衡。

在采访中,每到一处,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经费问题。

粉饰一新的墙壁,崭新的厨具、桌凳、床铺,平陆县张店镇陈张社区的照料中心刚投入运行。社区主任屠卫红算了一笔账,按20人入灶、每人每月300元费用计算,一年的花费就是10万元左右,平均每月花费8000元,具体包括每人每月贴补的200元 (300元除去个人缴纳的100元),20个人就是4000元;工人工资3000元;床、被、单换新,灶具添新和娱乐设施增设,水、电费等1000元。

据悉,照料中心的兴办费用,目前试点县区均采取“集体筹一点、个人交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解决。

据介绍,在资金筹措中,各级财政补贴资金较多。“最担心的是集体自筹的那一块。”平陆县民政局副局长卫春生表示。

记者了解到,平陆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整体落后,部分有集体土地的村(社区)以土地承包费用贴补照料中心开支,个别移民新村没有集体土地,收入非常有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盐湖区,政府对照料中心的支持力度较大,部分城中村、城郊村的集体经济也比较宽裕。

因地制宜有序推广防止一哄而上

2012年8月,平陆县将老年灶更名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同年,省民政厅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农村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工作。

在照料中心的推广中,场地、经费等客观条件已具备。照料中心基本是利用闲置学校校舍或集体房屋、村委会办公场所改造而成,成本较低;在经费保障上,省、市、县财政均有资金安排。

但各地实际情况不一,要因地制宜,积极试点,激励先进,总结经验,有序推广,防止一哄而上。

首先是资金保障问题,各县财力不均,各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对村集体自筹资金应区别对待,集体经济宽裕的村可先行试点;集体经济不宽裕的村,确有养老需求,应该从政策上允许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保障照料中心经费。有村干部表示,虽然集体自筹的资金占比不大,但最可能成为“压垮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保障经费的基础上,各地需探索逐步扩大照料中心的覆盖面,让有需求的老人都能享受到养老福利。

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各地应统一管理制度、验收标准、评价体系,从吃饭养老逐步向文化养老推进。盐湖区转型综改办吉文娟表示,还要调动老人参与的积极性,发挥老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老年灶是大灶,但不能办成‘大锅饭’。”运城市转型综改办申东明认为,必须加强对照料中心运行的监管,让各个事项公开透明,才能让老年灶长久坚持下去,让老人们的幸福更长久。(记者 李宁波 郭建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