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哲
打车软件纳入电调、路边扬招逐步取消……出租车市场似乎要掀起一场数字化革命。但市场各方的接受度究竟怎样?相关主管部门说这是大势所趋,的哥希望打车软件“后台老板”的补贴永远持续,乘客呢?包括本报官网在内的不少网站开展了在线投票,结果大多数乘客反对取消传统叫车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取消传统叫车方式可能说得太早了,因为社会大众还未做好技术准备之时,打车软件的单兵突进容易形成一道“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早已有之。当电脑和互联网在城市家庭成为标配时,边远农村还刚刚通电话。时至今日,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仍在。即便是上海也不例外,智能手机、无线上网的普及率远未达到100%。
出租车属于公共交通,为寻常百姓提供即时服务,有时甚至是应急服务。试想,没有或不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人,以及不开通手机网络流量的低收入群体,有事想打个车,首先需要的就是路边扬招。即便是使用智能手机的来沪外地人、外国人,到了这个高度信息化、国际化大都市,在没下载和安装打车软件之前,“白手打车”会不会变得十分困难?
话说回来,打车软件在出租车司机中的覆盖率也不全面,开两三只手机、看两三款软件的司机毕竟是极少数,尤其当打车软件结束贴钱推广后,又有多少司机愿意投入这部分运营成本?况且,这种随车信息平台造成的挑客拒载风险,以及驾车安全风险,也被乘客们看在眼里。
“数字鸿沟”会随着时间而消弭,但在此之前应当搭好最后一座桥梁。就如火车票实行实名网购,难免有大量乘客尚未习惯网购方式、没能掌握抢票技巧,因此售票必须保留足够多的传统渠道,包括售票场所和窗口,尽最大可能满足“非数字化”乘客的购票需求。
打车恐怕也应如此,且慢“取消扬招”,勿入“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