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灵寿县委大院,历经60年风雨,除了必要的修缮及墙体粉刷外,质朴依旧,与鳞次栉比的高楼、漂亮的学校、便利的市政设施等形成鲜明对比——

河北省灵寿县:赞!最美县委大院

 

2014年02月19日08:20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赞!最美县委大院

灵寿县委大院。 郑荣玺摄

灵寿县委大院坐落于县城古城西路51号,透过铁艺栅栏向里望去,一排排低矮的红瓦白墙平房错落有致。大门也不气派,简单的伸缩门,一旁挂着灵寿县委的牌子。

今年66岁的吴和韵退休前任灵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2003年离开县委大院到人大常委会任职,他在县委大院里整整工作了28年。“灵寿县的干部数我在这个大院里时间长了!”吴和韵回忆,几十年里,县委大院几乎没有变化。

吴和韵介绍,灵寿县汉代便置县。《灵寿县志》记载,县委大院的现址西晋时期就是县衙所在地。1945年灵寿解放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迁至此处办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起平房,形成了现在县委大院的雏形。1982年县政府迁走,县委留在此处办公至今。

由于当时的房屋都是苇子顶,年头长了部分房屋出现漏雨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并改建为瓦房,屋里地面也由原来的土地面修成了砖墁地。

前几年,县委大院再次进行了修缮,墙基易潮处贴上了石片,原来的一色红墙刷成了白色,围墙换成了铁艺栅栏,屋内也铺上了瓷砖,并将原来破旧的木门和窗户换成了铝合金门窗,县委大院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院落,“蜗居”着灵寿县委9个部门、160多名工作人员。推门走进一间屋子,目测不到30平方米,里面却摆着6张办公桌,一排铁皮柜后面还放有一张上下铺的床。“这是组织部组员办和组织科办公室,有6个人办公,里面的床是为值班人员准备的。我们这里的办公室都是这么挤,已经习惯了。”一名工作人员说。环顾屋内,装修简单,桌椅陈旧,屋顶西北角的一块天花板已经掉落,能清晰看到露出的苇子。

在其他一些办公室,好多外墙上都暴露出裂缝。“我们的办公用房已经被建设部门列为D级危房了,必要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加固维护。只要安全,县委会一直在这里办公。”县委书记宋存汉说,“灵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面对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众,谁也不忍心花钱去盖办公楼呀!”

多年来,灵寿县也多次讨论过重建县委大院的事,但每次都搁置下来。因为,有限的资金被用在了更需要的地方。

1988年,县里已征地15亩,打算新建县委办公楼,但最终还是把筹措的资金用到了改善民生上。1993年,当时的国家计委拨给县里150万元资金,本打算建一座办公楼,改善一下办公条件,但为了农业发展,就将这150万元资金修建了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后来,县里再次想建办公楼,但由于“普九”,资金再次被“挪用”修建了学校。2008年,县里筹资1300万元准备建一座综合办公大楼,但最终还是决定把这笔钱用在发展农村教育上,解决农村学校的取暖问题,使全县262所农村中小学校全部用上了节能环保的供暖锅炉,2.3万名农村学生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

在灵寿,有一所学校拥有全县最美的建筑群,那就是2013年9月投用的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6栋现代化大楼宽敞、漂亮,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显得格外醒目。这个学校,可容纳3000多名学生。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校69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据了解,二中现已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

谁能想到,2012年之前,这个学校仅有两幢楼房,其余都是瓦房,学生也不过400人。“那时候,这里只是灵寿镇的一个乡中,学习环境差,教学设施落后。”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左二军介绍,学校由县里出钱建设,专门用于接收山区孩子,目前已有1000多名山里娃在这里学习。“还有一个宿舍楼今年9月份将完工,到时候就能把五个山区乡镇的初中生全部转到这里学习。”

“在灵寿,最好的楼房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这一点不夸张。”作为一个从教30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县教育局副局长尹秀江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深有感触,“从2008年至今,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总额高达2.218亿元,一批标准化、高质量的中小学校相继涌现。”

资金向教育事业倾斜,只是灵寿县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民生的一个缩影。“去年,灵寿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个亿,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约达9.6个亿,占到了83.94%,达到或超过国家的要求。”县长周雪军说。

对于县委的“蜗居”生活,宋存汉说:“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贫困县,住这样的县委大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也是一种艰苦朴素精神的传承。以现在的财力,不是没有能力建一座办公大楼,可我们还是希望把钱都用到民生方面。无论在哪儿办公,只要老百姓看着舒服,就是最美的县委大院。”(记者 王峻峰 通讯员 段国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