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巨人,从这里起步

——邓小平在广安中学

2014年02月18日15:22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18年春,位于翠屏山下,渠河之滨的广安中学校园里,出现了一位个子矮小的少年,稚气的脸上一双大眼,透出哲人般的敏锐目光--他,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蓝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川北道广安州姚坪里(即今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幼年时的小平名叫邓先圣,因私塾先生认为"先圣"一名对圣人不敬,改名邓希贤。希贤天真活泼,聪敏好学。1909年,进入私塾读书,后入协兴北山小学堂、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14岁考入广安县立中学。

广安县立中学创办于1912年。辛亥革命前,广安的教育不很兴盛,尽管广安文化在蜀中各县向不落后,但却没有一正规中学,据史料记载,"当时士子升学者必往顺庆(今南充市)或远赴成都,富者不便,贫者竟无深造之权利,无不病之"。此时,留学于日本弘文师范学校的王宣彝先生学成归国,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四川省参议员的曾正源先生一道,顺应历史潮流,遵从乡人之命,有志于推行新学,发展桑梓教育。

王宣彝,名制,晚年别号近农,1881年生,广安县城人。虽为清末秀才,却不沉醉于古旧之中,他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乃愤然东渡日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并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归国后,欲从教育谋根本大计,志在救国图强。

曾正源,字本立,1885年生,广安石笋乡人,清末举人。1905年,获准保送至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毕业后,任四川省参议会议员,因不满清王朝四川总督赵尔丰迫害,面对列强侵略,国难当头,朝廷昏庸,自恨力薄不能救国,遂弃官回乡办教育,提倡新学。希望通过教育,培养爱国人才,共赴国难,富民强国。

王、曾二人积极筹集经费,于1912年在县城紫金山玉皇观原紫金书院旧址,创办了广安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广安州立中学堂,学制四年,俗称旧制中学,又称广安中学。1913年2月,广安改州为县,学校更名为“广安县立中学”,又称广安中学,并于同年迁县城考棚。这年,时任川北宣慰使的张澜先生(后曾任民盟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巡按至广安,从县人之请,拨库银万两,改建位于县城云顶山州坡的州署衙门后半部房屋为校舍。“越年(1914年)修缮竣事”,学校全部移入。张澜先生的资助,为初创的广安中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王宣彝先生等在学校“草创之际,贡献甚巨,威望颇高”,他接受和宣传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人正直,不图名利,胸襟开阔,嫉恶如仇,对后来广安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不无影响。

小平同志考入广安中学时,学校已由考棚迁往州署,校长为郑咏菊。在这所离协兴场约八公里的广安县城的新式中学里,小平过着集体寄宿制生活,只有周末,才能踏上回家的乡间狭窄的青石小道。进入广安中学,小平被分在第十班。同班同学中有胡明德(后改名胡伦)、邓绍圣、刘怀宝、庹俊恩等。其中胡伦是从当时的顺庆联合中学转学到广安中学的,他于1921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曾担任过党政军重要职务,1977年在重庆逝世。

小平虽然个子矮小,但成绩却优异。一手毛笔字,刚劲有力,这从小平后来的手迹中可以得到印证。小平的同学周石广回忆说,小平的座位在第一排靠中,平时不太多话,但出言则很幽默,且关心国事,深得同学喜爱。小平在广安中学就读时,学校已开设了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他对每门学科都十分认真,尤偏爱文科,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在当时的广安中学,有一位叫彭健修的教师,系盐亭县人,毕业于四川省优级师范。彭老师教学有方,很受学生欢迎。小平在广安中学时特别喜欢听他讲历史课,经常向他借书阅读,向他提问解惑。

小平与同学相处很融洽。同班同学中有一位家住观塘乡的罗光煦,比小平大两岁,与小平很要好。他们读同一个班,住同一个寝室,还睡同一张上下铺的木床。小平睡上铺,罗光煦就睡下铺,两人情同手足。罗光煦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形说,小平在学校时,个头比较矮,长得白白的,胖乎乎的,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很可爱。那时县立中学开设了英语课,英语里面有一个单词叫“boy”,意思是"男孩",大家觉得小平那模样很可爱,就是一个小男孩,便用“boy”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邓boy”。大家都这样叫,很亲切。

小平对时局很感兴趣,据当年与小平同志一道在广安中学学习的老人回忆,在广安中学读书期间,他常参加学校的一些进步活动。1918年,监学陆晓东等人在校专横跋扈,恣意给学生挂牌记过,引起学生公愤。学生砸烂告示牌,轰打监学等人,并挂牌开除监学等。县知事派守备军一连包围学校,弹压学生。学生整队冲出校门,罢课一月之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邓小平参加了这场斗争,在斗争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他在广安中学读书的同时,开始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思索着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传统的封建礼教、迷信和八股文宣战,展开了全面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北京、上海这样的都城商埠来讲,广安虽地域偏僻,但因靠近重庆,水路通达,《新青年》等进步声音和思想也常传播到这里来。列强对中国的压迫,社会的腐败落后,都是当时师生中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加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教师的教育,也对广安中学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少年小平与同班同学胡伦等也常在一起探讨人生,共话抱负。他们的志向是要做一名新青年,即在生理上身体健康活泼,精神上斩去做官发财的思想,学习掌握一门本领,以自身创造自身的幸福,而不损害国家社会,陈独秀先生的"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成为广安中学学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广安中学当年十分流行岳飞的《满江红》,大家都用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岳武穆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人生偶像,希望象他那样精忠报国,血战疆场。邓小平也喜欢这首词。在很多年后,小平同志曾有一次到杭州西湖的岳王庙游览,当看到庙中的《满江红》歌谱时,他感慨颇深地向身边的人说:"《满江红》,我很早就会唱",并在秦桧等人的跪像前向同行的人讲起岳飞的事迹。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月中旬,消息传到重庆,重庆各校学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卖国的怒火。他们筹备成立"川东学生救国团",向周围各县散布消息,联合行动。重庆学生的爱国运动,对川东各县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5月底广安县立中学学生召开会议,最先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并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宣传公启。公启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苟不急图挽救,将步印度朝鲜之后尘。吾侪既占国民一分子,当应尽国民之责。我于5月20日内接上海、蓉城(成都)及重庆等处通函,云日本占我青岛不还,兵势汹焰,我国已如千钧一发矣!敝校爰开会议,组成爱国分会,与顺应各爱国会联为一气,并通函县高初小学,使成立分会,与本会联成一会……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藉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公启发出,广安县立中学组织了游行和罢课,师生都上大街游行,抵制日货,小平与胡伦邓绍圣等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胡伦曾回忆道:“我校也和全国全省一样,通电响应,组织学生会,发动群众,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要求废除卖国条约,惩办国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抵制日货,挽救危亡。我县学生会还派我们组织宣传组到各乡发动小学,并向广大群众宣传,掀起了广泛的爱国救亡运动,与全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场斗争使邓小平他们受到了一次政治锻炼,对他们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开始了罢课运动。重庆成立了商学联合会,组织商人学生共同抵制日货。由于5月下旬以来学校一直处在罢课的局面中,正常的学习、生活都无法进行,又加上已经接近暑期,学校提前放假。这样,小平便离开了广安县立中学,回到了家中,结束了他在广安中学的学业。

广安中学的学习生活,大大开拓了小平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学习内容。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小平的求知欲望也更强烈,他感到一种深深的不满足,希望能够到大地方更象样的学堂去读书学习。同时,他也盼望能有机会到广安以外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中国,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和不少青年学生一样,小平同志也认为造成这种贫穷落后的政治上黑暗混乱的原因就是工业文明落后。因此,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改变这种面貌,使中华民族不受外来欺侮,成为顶天立地的新国家。受这种“工业救国论”影响,邓小平很希望有机会出国去学点本事,回来办工业,为国家富强出力。这在当时或许是一种朦胧的愿望,但却表达了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愿望,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谈到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招生,并建议他去报考时,15岁的小平欣然同意了。这一决定,也许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其深远的意义,然而历史却证明,它对小平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暑期结束,少年小平没有再回广安县立中学去上课,一艘开往重庆的货船载着他缓缓驶离广安县城东门码头。站立船头的小平望着远去的故乡,眼中涌出惜别的热泪。朦胧的泪光中,他的眼前浮现出母亲和姐妹送他离家的情景。远去的故乡,渐渐模糊了,而历历往事却愈来愈清晰。他忘不了协兴北山小学堂、县立高等小学堂快乐的学习生活,他更忘不了广安中学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们。别了,广安中学!别了,故乡!何时才能再回到你的怀抱?

1920年7月4日,小平在重庆旅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

1920年9月11日上午,大雨如注,小平和八十多名热血青年在如磐的风雨中登上了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征途,开始了他探索人生道路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生涯。与他结伴同行的有广安中学同班同学,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的胡伦,比他年长三岁,后牺牲于苏联的远房叔父邓绍圣。

巨人,从此迈开了他历史性的步伐。(邱秋)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石国庆、乐意)